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卓尼藏族婚嫁風俗

卓尼藏族婚嫁風俗

在卓尼縣洮河沿岸的半農半牧區及農區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雖有自由結合的習慣,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願為兒子娶來作妻時,便請一個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詢,女家若同意,便再請正式男媒拿着一銅壹酒,壺頸系一條"哈達"(有些地方系紅布帶,有吉祥之意)去說媒。酒多為青稞酒,以此為"透話"禮。媒人回男家復命時,女家給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兒箭"帶回去,表示願意結親之意,自此成為姻親,完成了訂親或訂婚程序。自訂婚後,男方家每年須向女家送禮兩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結婚後為止。送的禮物第一年每次十二個饃,一瓶酒,俗名為送酒。以後饃饃減去兩個,酒相同。需要商議迎娶事宜時,媒人親自去送禮。

    之後,由女方家長報說女兒的陪家品,實際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禮的要求,男方根據女家陪嫁的多少,相應地提出給女方的彩禮,新娘的衣物飾品則需男方一次或分幾次送足。貴重的金銀飾物在訂親時承諾,成親后逐漸補置。彩禮除現錢外,還有衣服、頭飾、耳飾、手鐲、戒指等物。另須整豬一口,臘肉六、七塊,大磚茶數塊。家庭富有者,還要牽一頭牛或一匹馬。農區的彩禮多為糧食、布料與現金,嫁衣布料單薄,色彩鮮艷。過去多用棉布、綢緞、條絨等,現在亦流行毛料之類。彩禮一般由婦方家列出彩禮清單,經過媒人和男女雙方家主商議決定。彩禮一般在娶前"吃酒"時一併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結婚的那天,媒人要牽一匹駿馬並領一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騎乘。所需馬的毛色,公、母都須經薩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對神位尊輩行過禮后即背着一雙新婦繡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紅返回,表示新人隨後就來,男家見了鞋,就派預備好的迎親婦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裡盛着酒或牛奶,碗邊抹上三點酥油,或拿一火把。女家前來送親的多則39人,少則26人,以新娘的舅舅為主,其中也包括庄村鄰居與新娘的兄弟等,統稱"尚歐",還有兩名伴娘,稱"巴饒"。新娘上馬前,由其母與女眷將其團團圍住,頭對頭的唱哭嫁歌,稱為"打巴歐"。送親隊伍全部乘馬前往,在快到男家時,送親者還要賽馬一番。新娘到村頭下馬時,迎親的婦人將所端的酒或牛奶請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將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這時兩家所預先請好的幾個老婦人,便相互戲謔,諷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麗、俊俏。到最激烈時,各不相讓。在沒法"停火"時,男方家就要各獻哈達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門口時,喇嘛誦念"扎什才寶"(吉祥經),"管把"(紅教徒)則施法驅邪,婆母端鹽、牛奶給新娘喝后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頭上右轉三圈左轉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后再在頭上打一下錶示將來可管服新娘。接着新郎就領新娘專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畢后新郎到房頂朝着南面豎一些松樹枝,上撒以炒麵、茶恭弘=叶 恭弘、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達火焚,叩拜四方,這樣大禮才算行畢。

    婚禮中男方賓客雲集,炕頭端坐"沙尼"(親房)中德高望眾的老者,負責婚禮總管。擔負演唱婚禮歌的"官興"也守候在堂屋門口,帝邊桌上擺着抹有三點酥油和擔著柏香技的碗。當"尚歐"們擁着新娘來到大門外時,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媽)手捧酒碗,向"尚歐"們祝福道安。"尚歐"們則用中指蘸酒三下,彈向空中。這時"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語,送出"祀食",婆婆手執鐵勺,裏面放幾個燒紅了的鵝卵石,澆上食醋,隨着升騰的霧氣,圍繞送親的人群左右各轉三下,棄於水洞,意即送走晦氣,后才將新娘擁入大門行大禮。所有送親的"尚歐"則成為新婚宴席中至高無上的貴賓。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擺一隻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徵吉祥。"官興"手執酒碗,向賓客們致以熱情的祝婚詞后,雙方即開始邊吃邊唱"善巴",4名女客邊唱邊舞"阿迦",直至婚禮結束。吃過"起腳面"(婚禮結束前娘家人吃的長麵條),男方須贈每位"尚歐"一盤蒸饃,一塊豬肉肋條,肩搭一條哈達后,尚歐們才護擁新娘乘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風遺俗。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後,娘家父母重新將新娘送來,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燭,過上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