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女兒會”期間的民俗:迎親
300年來,“女兒會”在恩施民間一直非常活躍,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恩施市委、政府的直接介入,“女兒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多次在省、州電視台展示過風采,而且與清江國際闖灘節、民俗風情旅遊節以及硒都魔芋節和茶恭弘=叶 恭弘節結伴而行,既為經貿、文化、旅遊事業增添了光彩和魅力,也使“女兒會”本身成長為恩施民族文化的台柱和令山外人心動目眩的藝術奇葩。
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簡稱恩施女兒會,發端於恩施市的石灰窯和大山頂。兩地分別為恩施市東、西兩個1800米的高寒山區,兩地因分別出產名貴中藥材(當歸、党參)而成為享譽中外的藥王之鄉,同時兩地也分別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兒會”,而成為女兒會的故鄉。此俗一直承傳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窯和大山頂均屬恩施市轄地,且全市多為土家族,故將人們習慣稱呼的女兒會稱為“恩施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它因在華夏大地上獨顯女性文化光輝,而尤為顯得光彩奪目。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着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裏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噹噹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伙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