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婚俗之東陽傳統婚俗
在東陽的舊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講究輩份、年齡、屬相、生辰八字。有“雞兔不合籠”、“龍虎鬥”、“雙狗爭骨頭”和“只可男大七、不可婦大一”、“六衝”等說法。婚禮繁縟鋪張,議婚、定婚到嫁娶都有許多禁忌和禮節。相親,由媒人與女方通言,男方擇吉日相親。相互以雞蛋為媒介,暗遞信息。女家如喜歡,請吃清煮蛋,意為團圓,否則,讓吃荷蛋。男方中意,吃兩個,意為成雙,吃一個,為主意未定,若不喜歡,就不動筷。壓日子,男方請陰陽先生擇定行聘日期,書於紅紙,請媒人送至女方,並附一份“定頭錢”,也稱“壓日禮”。定親,要“雙媒”(男女方各一媒人),備拜帖、禮帖、庚貼(兩份,一份填寫男方生辰八字,另一份送女方填寫生辰八字)連同聘禮送女方。女方要設酒招待媒人,並以“回程”(答禮,不收的財禮)。女方庚帖交媒人帶回男方。送結婚日子,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八字擇定成婚的良辰吉日,寫於紅紙帖,由媒人送至女方,同時送一筆彩禮,俗謂“陪庚禮”。女方經過“品日子”,也可重新擇日。婚禮,熱鬧壯觀,男家派人搬運嫁妝,備車抬轎,浩浩蕩盪。舊俗女方要“哭嫁”。花轎到家門口用紅布袋(或麻袋)鋪路,傳袋(傳種接代)進屋。與新郎拜天地、拜父母、交拜后,由喜娘(陪嬪姐)、“果子娘”引進新房,端坐床沿,開始分“果子”(主要是花生)。喜宴后賓客鬧新房,俗稱“逗新孺人”。待眾人散去,夫妻吃子茶(雞子和糖茶,寓“子着”之意)。點燭謂“送燈”,吹燭謂“回燈”,關門謂“進門”。同房時新娘要把娘家懷藏來的北棗、花生、桂圓、蓮子送給新郎,共祝“早生貴子”。謝賀,第二天,新娘由婆婆陪同,與男方親戚相認,贈送鞋襪,謂“謝賀鞋”。親戚回贈“利市包”,謂“見面禮”。望三日,婚後第三天,新娘父母備禮上婿家看女兒,男方設宴相待,“請新親家”。並以饅頭、楊梅�占棒兆幼鰲盎鞀酢保�以分送娘家親戚鄰里。也有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岳家請新姑爺白的。
民國始有自由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婚姻禮儀隨之簡化和改變。一般是徵得雙方父母同意,至當地政府論登記,而後舉行婚禮。婚事新辦,集體婚禮、旅遊結婚開始風行。近年,攀比之風滋長。70年代,嫁妝時髦“三機一表”(縫紉機、收錄機、自行車、手錶)和“幾隻腳”,近幾年風行組合傢具、彩電、冰箱、洗衣機、縫紉機收錄機、電風扇、自行車、組合音響、錄像機、照相機等,多多益善。山區不盲目追求高檔嫁妝,婚娶形式相對古老一些。
舊婚姻還有納妾、典妻、正賒、童養媳、招子媳、配陰親、換對門親等封建婚姻形式,現一併革除。入贅、鰥寡並家悉聽自由,並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