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婚姻風俗
婚俗是民俗的一支,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流變與積澱中形成的,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00萬年前。我們在追憶這段起源總像遙遠的夢幻,有時模糊,有些片段又很清晰,但總體是支離破碎的。斯誠如林語堂說:下意識中,所有中國姑娘都夢想紅色婚禮裙子和喜轎;所有的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煙面紗和婚禮的鐘聲。。。。。。
合肥的婚俗,凸現合肥地域文化的特色,匯南北之精髓,不失個性,如在合肥,在成婚那天,新娘進洞房前,與新郎交換鞋穿,雙方穿着對方的鞋,共入洞房,表示夫妻同行和諧(鞋),白頭到老。。。。。。
(一)擇偶定親
擇偶是婚前首要的事。舊時,雙方父母為其子女說親,或媒人主動上門提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多為父母包辦,基本上談不上愛情。在定親前,需經過看親,又稱相親。一看門風,二看祖宗,三看財產,四看面容。雙方基本滿意后,便進行合庚擬約,這是男女雙方家庭為婚事做出的第一樁正式接觸。合肥俗語:男家吃掉一籠雞,女家尚不知。合肥解放后,崇尚自由戀愛,但不少人還是通過“媒人”從中穿針引線,進入上世紀80年代,男女青年基本上是真正自由戀愛,已無第三者從中說合。
合年庚 又稱訂婚。就是把男女雙方的庚帖合在一起。庚帖也叫婚帖、龍鳳帖、年庚帖子,上面寫着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外形是紅色柬帖。男女雙方互換庚帖表示求婚或訂婚。
庚帖一般托媒人代送,也有媒人主動向男女方討取庚帖,以作憑證。互通草帖,占卜吉凶,推定命相,看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有的地方還有簽訂婚約之俗,以字為據,明確權利和義務,以防變故。如有違約,據此告官索賠,不然,空口無憑,難以為證。但民間舊俗,若女方返婚,需如數賠償男方財物;如男方返婚,女方概不退還。
合庚定約后,男方向女方下聘禮,聘禮的多少和輕重,視其男方門第、財力和女方的具體情況而定。富家一擲千金,禮車百輛,浩浩蕩盪,以顯其富有,同時也抬高女方身價。窮人一件身邊小物也成定禮。聘禮中,一定要有雞、鵝。雞者,吉也;鵝與“和”相諧,都寄託着對婚事的祝願。
看親、通話 訂婚之後,成婚之前,需要看親接親,即未婚的女婿攜帶禮品去女家走訪,至少每年端午、中秋和春節各去一次,這叫看親。
男方看親的目的有二:一是溝通關係,密切感情,增進了解,促成親事;二是暗合催嫁之意,盼望早日成婚。女家即使心裏同意,也總要找些理由,比如“姑娘還小呀”、“我家缺幫手啦”、“奶奶疼她,舍不得離開”等等,其實這就是借口阻攔。阻攔的用意,一是萬一姑娘嫁過去,有不是之處,婆家要多加體諒,因為父母有言在先;二是有意抬高姑娘身價,多要彩禮,不說不嫁,老說“不到時候”,有意拖延。這樣給男方和媒人增添麻煩,解決的方法只有多上彩禮,多說好話,才能通融過去,這就叫“通話”。
(二)婚前準備
男女雙方一旦確定了成婚日期,就進入了繁忙緊張的籌備階段。準備工作千頭萬緒。
擇吉日 擇吉,就是選擇吉日。一般認為黃道吉日,黑道凶日。黃道、黑道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名稱。至於哪天黃道,哪天黑道,舊曆書上都有詳細說明,一般情況下選擇吉日,查看曆書即可,認為事關重大,亦可請老先生確定。合肥民間認為,春季是結婚的最好季節。合肥農村有“正不娶,臘不定”之說,因為這兩個月冰雪嚴寒,陰氣大盛,男女交媾,損陰折陽,不利於後代發育。但也有另外說法: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至除夕,這七天主管吉凶的神星均不在位,百事無忌,天天都是成婚的好日子,不必占卜。但多選擇在農閑和春節期間,雙日子,單日極少。所擇吉期,一般有兩個,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供女方選擇,以避開經期。
布洞房 洞房是新婚夫婦的卧室,也叫新房。洞房的布置講究喜慶、歡樂、吉祥、和美,既要寬敞、明亮、潔凈,又要起居方便。在門框、牆壁上可貼對聯、剪紙和彩畫,增添喜慶氣氛。舊時對聯如“共結絲蘿山河固,永諧琴瑟天地長”、“繡閣燈月,鴛鴦並立齊歡笑;妝台鏡照,鸞風和嗚共談心。”剪紙多數是“金雞長鳴”、“龍鳳戲珠”、“喜鵲登梅”、“鵲橋相會”等。除此之外,貼得最多的是雙喜字。
置嫁妝 合肥女方嫁妝按“抬”和挑算,有八抬、十抬,甚至更多。但一般家庭就有“挑”成雙成對。習慣上,男方置木器傢具,女方送擺設,多為桌上、床上和手使的用具。最貧苦人家也要賠所謂“一頭”(梳頭盒)“一尾”(馬桶),另做兩套生布(布料未下水)褲褂讓女兒穿到婆家去。褲褂要用條子布,忌用格子布(格子與隔諧音,不吉利)。不論嫁妝多少,都要有一盞燈,叫“萬年燈”、兩雙鞋,叫“男女同鞋”、一對碗,叫“子孫碗”、一個馬桶,叫“子孫桶”。女方實在因為貧寒或其它原因,由男方出資置辦后,送往女方,佯說女家陪送的。
姑娘出嫁之前,女方親友多來送些細軟、飾物和錢幣,叫“添箱”,就是給新娘出嫁時的箱子里再添些禮品。肥西三河一帶,有些女方家在姑娘出嫁的箱底要放幾張錢幣,叫“壓箱錢”。
送嫁妝 在新娘出嫁前,要把嫁妝送往男家,叫“發奩”,也叫“行嫁”,俗稱送嫁妝。一般都在當日送達。嫁妝分若干抬,每抬兩人,都要貼上封條和喜字。有的需列一清單,並用紅綢包紮好,由媒人等押送男家。到男家后,由一人報帖,然後把陪嫁之物一一擺好,讓婆家過目。有的地方新郎要親自去接妝,並出名謝帖。女方要把每兩條被裡合迭,內放糕、糖、紅蛋和小紅包,包里有錢。在“子孫桶”內放些米、豆、蛋、糖果、花生、棗子、紅包等,當子孫桶送入新房時,親友們可以搶裡邊的食品及紅包。
鋪新床 也叫鋪房,在新娘未到之前,由“全福人”把房間布置妥善。先掛帳,再陳設,后鋪床,並把床上用品擺設得整整齊齊。在鋪床時,要邊鋪邊唱,有問有答:“床上鋪的是什麼?”“是豆秸,養活兒來做秀才。”“床上鋪的是什麼?”“是麥穰,一代一個狀元郎。”所謂“全福人”,也叫好命婆、富貴婆,即夫妻恩愛、身體健康、子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婚禮中很多事體都需要她出面辦理.以為新婚楷模,也為討個吉利。
開臉 女子出嫁前,要開臉迎新,這是結束處女生活的標誌。開臉也叫開面,必須由“全福人”或姑娘的舅母來做,用兩條線交叉,把新娘臉上的汗毛絞掉,並修齊兩鬢。經過開臉,修除臉上的汗毛,就不再是“黃毛丫頭”了。現在通稱畫妝。
請客人 請客一般是口頭通知,也有是下書面請柬。娶兒媳用紅帖,上書“謹訂於×月×日兒××完婚,略備喜酒,敬請闔第光臨”。請柬送達后,婚宴的當天,主人忙於應酬,很難顧及周全,因此對請來幫忙的人,事先安排好,使其各司其職。一是賬房先生,負責登記賀禮,支付開銷。二是引賓,俗稱“支客”,自始至終,參与策劃及應酬。三是攙扶、伴房,古代行跪拜禮,要有專人負責攙扶新娘,伴房者尤需和氣、會應酬,要有幾分姿色,負責照管新娘。四是廚司,搭棚、壘灶、採買、製作負責到底。還有就是雜役,多是至親晚輩充當。
(三)新郎迎親
發轎 傳統婚禮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婚――男到女家)則反之。一切準備就序后,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迎親一般用花轎,又稱喜轎。轎頂有頂珠,轎廂都用彩鍛繡花的轎圍子空罩着,上面綉滿龍鳳、牡丹和名貴的花鳥圖案,光彩亮麗。用轎是明媒正娶之意,是新郎對新娘的最高禮遇。如果是續妻、娶妾一般不能用轎。
迎娶前,男方要找好伴郎,女方要找好伴娘。舊時男女嫁娶,陪伴新郎迎娶的伴郎,多為新郎的同胞、同族或姨表兄弟充當。伴新娘出嫁的伴娘,須是年輕女子,品貌端正、熟悉禮節,又善於應酬。伴娘的職責是伴隨、護送、照料新娘嫁到婆家,從伺候新娘化妝、攙扶新娘上轎到途中關照、攙扶新娘下轎、再到拜天地、入洞房,始終陪伴左右,特別是在婚禮儀式上,要主動幫助新娘巧妙應付來自各方面的嬉笑、玩鬧和非禮行為,既要熱情大方,詼諧幽默,又不失身份,不辱人格,做到應付自如,滴水不漏。
到了發轎的時辰,由“全福人”用紅捻子在轎內四周探照,以象徵性手勢“鎖”好轎門,然後鳴放鞭炮“發轎”。花轎前後簇擁着燈籠火把,四對紅紗宮燈,四名喇叭樂手,富有者還請鼓樂隊,一路吹吹打打,招搖過市。
攔轎 花轎到女家后,女家放鞭炮迎接,卻突然關上大門。男方要將錢用紅紙包好塞進大門,叫“開門禮”。攔門之習,源於古代。一是等時辰,如果上轎的吉時未到,就要把轎攔在門外等候時辰。二是等化妝,雖然吉時到了,但新娘還未打扮好,也要等待。三是防被騙,過去有些惡少色狼,聽說誰家姑娘出嫁,打聽好時辰后,扮娶親者先到一步,待姑娘上了轎,被劫走以後,再後悔來不及了。為了謹慎,先把轎攔在門外,互相通報,問清楚以後,再開門也不遲。四是藉此機會,讓吹鼓手顯身手,吹吹打打,熱熱鬧鬧,招來人越多,越增添喜慶氣氛。
哭嫁 新娘臨上轎前哭嫁惜別。出嫁前,在家人或女友陪同下,從輕歌微吟直哭到口乾舌燥,嗓音嘶啞,兩眼紅腫。有的還把哭嫁的水平作為評判女子才能的標準,賢者出口成章,振振有詞,如泣如訴,動人心弦;愚者會被人譏笑。上轎時,新娘要與母親抱頭大哭一場,此哭不僅是惜別,更含吉祥意,俗稱“不哭不發,越哭越發”,“越哭越發,金銀堆成塔”。如果新娘樂而忘哭,伴娘就會偷偷地擰一把,新娘得到提示,也只有照哭了。
哭的內容十分廣泛,哭爹娘,哭兄嫂,哭弟妹,哭舅姑,哭女友,哭媒人,哭童年,哭少年,一直哭到出嫁。母親和女友也陪伴着一起邊哭邊勸,用哭的形式訴說自己的不幸,有怨有恨,苦辣酸咸,一併哭出來。哭嫁的本義是訴悲苦,但發展到後來,哭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其目的則是與父母親眷等道別,表達依戀難捨的情懷。
上轎 哭嫁之後,新娘收拾打扮妥當,到了吉辰,先拜別祖宗,后離家上轎,但不能自己走上轎去,必須讓人背上轎去。不讓新娘把娘家的泥土帶到婆家去,泥土就是財富。
新娘上了轎,必須關上轎門,即把轎簾放下來,免被外人沖犯。也不管路途多遠,一般中途不停轎,所以,新娘嫁前要餓三日,每天只吃一兩個雞蛋。如果路遇廟宇、祠堂、墳塋、井、河、橋等,要用一條紅氈子或一塊紅布象徵性地進行遮擋,以避凶煞。合肥民間,此時,則由雙方媒人將婆家送來的“連兒肉”拽開,留給母家一塊,帶回婆家一塊。
下轎 花轎將至男家時,以三聲炮通報,男家也放鞭炮迎接。臨門,先由兩位長嫂各持一火把迅速繞轎一周,並唱道:“老嫂燎轎,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氣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氣,這叫“燎轎”。然後,新郎在轎前長揖三次,恭請新娘下轎。接着,“全福人”打開轎簾,由大姑小姑扶新娘下轎,並說:“要想發,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此時,大門緊閉,必須由新娘上前喊道:“娘!開門。”這叫“改口”。婆婆在門內問:“來家是否聽話?”“一切都聽婆婆吩咐。”有問必答,直到滿意后才開門讓進。合肥有些地方,故意把喜轎攔在門外,叫也不開,謂之“憋性子”。
新娘下轎時,有一位“全福人”手拿米斗或簸箕,裝上米穀和豆子,往轎里和地上拋撤。近代,改用金銀紙屑。新娘下轎后,腳仍不能沾地,由幾塊紅氈或布袋鋪在路面,交替向前延伸,新娘一一踩過,謂“傳袋”,旁邊有人喊“一代傳一代,十代傳百代……”一直喊到萬代才罷。
(四)夫妻拜堂
拜堂即拜天地,多在屋內進行,也有在庭院中舉行的。多數情況下,新娘下轎,即與新郎拜堂。
堂中設案,案上燃着的紅燭、爐香,還有斗、弓、箭等物,皆有象徵意義。有三媒六證之說,三媒就是三個媒人,六證就是尺子、剪子、升、鏡子、算盤和秤,這六樣東西都要放在案桌上。斗和升,是稱量糧食的器具,內裝五穀,象徵糧食滿倉,五穀豐登。鬥上倒插三支箭,箭上搭弓。新娘入堂,新郎取其弓箭象徵性地對其試射三箭,意在驅妖辟邪。弓、箭為武士射獵之用,顯其勇武、陽剛之氣。秤是稱重量的,算盤是計算用的,取其心中有數,處處精打細算,勤儉持家。舊秤一斤為十六兩,代表十六顆星座,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祿、壽三星,取其吉星高照、大吉大利之意。鏡即神鏡、照妖鏡,妖魔鬼怪無論藏在何處,在照妖鏡下即原形畢露,取其降妖化吉之意。
拜堂的順序,先拜天地和祖宗神位,以告“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再拜嫡親尊長:祖父母、父母等。然後夫妻對拜,以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最後是向親朋鄰里敬拜。一般由儐相主持唱拜:“一拜天地,歡天喜地;二拜高堂,福祿壽長;夫妻對拜,女貌郎才,恩恩愛愛。”也有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互拜”的。拜堂后,一般由新郎手牽新娘入洞房。有的用絲絨做成同心結,男牽紅線一頭,女牽綠線一頭,步入洞房。
(五)洞房花燭
挑蓋頭 新娘出嫁即以紅色巾帕蒙頭蓋面,叫蓋巾,也叫蓋頭。蓋巾多以輕紗製成,稀薄不遮視線,或長或方,色彩嫣紅,象徵吉祥。入洞房后,一般由新郎掀開,叫挑蓋頭。在親友眾人面前,一展新娘風采。同時,以示夫妻公開,取得親友的公認。
挑蓋頭,由客人中選一能唱者,用秤桿挑蓋頭,邊挑邊唱:“小小秤桿圓溜溜,出在魯班山裡頭,張班砍來李班修,一路明星照到頭,拿到長街做買賣,人家請俺挑蓋頭。我把蓋頭挑起來,娘婆二家都發財……”唱完挑起蓋頭就走,後由東家用香煙、糖果等物換回。氣氛十分歡樂。在斯時,合肥地區流行說好,一是活躍氣氛,二有恭賀之意。
坐床、撒帳 挑蓋頭后,新郎新娘按指定的位置相對而坐,男向右,女向左,坐得時間越長越有福氣。也有並坐在床沿上的。坐床又叫坐帳。這時祝福的親友前來撒帳,以五色同心花果撒向新人,新人得到的越多,預示今後子女越多。各地撒帳人唱的撤帳歌詞都不一樣,但全系吉祥語言。
有些地方請“專業”撒帳人參與活動,他們的歌詞隨意性較大,看到什麼唱什麼:
“無事不進新人房,東家請俺來撒床,抬頭觀洞房,喜氣鬧嚷嚷,一邊是鴛鴦,一邊是鳳凰,洞房好風光,紅綾被,鎖金帳,鴛鴦枕,甚奇樣,珍禽異花繡得好,兩邊又插字兩行,名叫秋菊和海棠,我端五果來撒床……撒罷床,出洞房,東家請俺吃喜糖,你們大家來鬧房。”
鬧房 鬧房,有文鬧和武鬧,文鬧是新人對詩、對唱、互相考問。武鬧,有的出於善意,只是語言動作粗了些;有的則過於庸俗,甚至野蠻,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脫鞋脫襪,扒衣服,語言帶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無論文鬧或武鬧,家人一般不予阻攔,稱“鬧發鬧發,越鬧越發”。通過鬧房增加歡樂喜慶氣氛,同時儘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進感情融洽。合肥多流行說好,有專門的“說好詞”,也有望風采柳,調侃新人,活躍氣氛。
有的地方把鬧房叫做“吵新房”,眾人湧入洞房后,新娘敬茶,誰也不受,故意給新娘下不來台。讓新娘點香煙,故意讓新娘點不着,引起鬨
鬧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親友告辭。伴娘送來酒菜與成雙碗筷,新人喝“交杯酒”,舊時稱“合巹”,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內共飲合歡酒的意思,古時合巹是指破匏為二,合之則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稱葫蘆。匏瓜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又合二而為一,因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徵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後來改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也由匏而改用酒杯。所謂交杯,即新郎、新娘各執一杯,先喝一口,然後換杯互飲。現在為手臂交叉,互飲對方杯中酒。
飲過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辭,新婚夫婦鋪被移枕就寢。
聽房 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寢之後,有人躲在窗沿下偷聽新婚夫婦竊竊私語。合肥民間有“三聽”,即“婆母聽”、“姑嫂聽”、“親友聽”。“婆婆聽”有的是“聽病變”,以防房事發生意外;有的是“聽人品”,從言語察看新娘的品行。“姑嫂聽”主要是從新娘的言語中看以後是否好處;“親友聽”大都是惡作劇,找些笑料。有些新人早有準備,整夜沒有聲響。
(六)歸寧
婚後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親稱為“歸寧”,俗稱“回門”。夫婦同往,稱為“雙回門”。娘家以酒宴招待。回門的意義不僅在於女兒探望父母和其它娘家人,同時因女兒嫁夫,人生巨變,遇到諸多新的問題,又難以對外人啟齒,只好利用這個機會當面請教母親。對新郎來說,拜門認親熟悉岳父家庭和親屬關係,以便增進往來。父母通過接送、過禮、共食,表達心理祝願,規勸女兒、女婿。回門一般是當日返回。肥西高劉一帶,一個月後娘家來人接回女兒,住滿一個整月,稱為“住對月”,俗語有“三天回門六天接,一個月回去住對月”。
(七)婚事忌
合肥民間在婚姻方面,歷來有許多禁忌,普遍講究生肖禁忌,認為生肖婚配有“六衝”、“六害”。六衝是:子鼠午馬相衝,丑牛未羊相衝,寅虎申猴相衝,卯兔酉雞相衝,辰龍戌狗相衝,巳蛇亥豬相衝。六害是:子鼠未羊相害,丑牛午馬相害,寅虎巳蛇相害,卯兔辰龍相害,申猴亥豬相害,酉雞戌狗相害。凡是生肖相衝相害的人,是不宜婚配的。故有一首民謠說:“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有的地方屬羊的、屬兔的忌與屬虎的婚配,忌“羊入虎口”、“兔入虎口”。有的地方忌龍與虎配,謂“龍虎相鬥”,“龍虎鬥,有一傷”。有的地方,忌龍配龍,謂“一張床上兩條龍,不是絕戶就是主窮”。有的地方忌羊配羊,謂“兩隻羊,爭短長”,“兩隻羊,命不長”。有的地方忌雞與猴配,說“雞見猴,淚交流”。有的地方認為擇偶不找屬虎的女子,說“女子屬虎不好斗”、“虎進門,必傷人”、“虎為獸王必克夫”,特別下半夜出生的女人稱之為“下山虎”,“下山虎,最可怕”。有的地方擇偶不找屬羊的女子,說什麼“男屬羊,黃金堆屋樑,出門不必帶口糧;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女子屬羊守空房”。一般認為,鼠配牛、虎配豬、羊配兔、蛇配狗最吉利。甚至有的地方認為龍年結婚好,龍年生龍子,兔年結婚不好,“兔子尾巴長不了”。生肖的迷信禁忌,成為封建社會婚姻的枷鎖;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區、某些家庭仍然是青年男女婚姻自由、自由戀愛的極大障礙,甚至造成悲劇。主要是:青年男女在相親時,忌打雨傘,因“傘”與“散”諧音。相親時打雨傘,寓主散,不吉,雙方難以相中。
婚嫁日需擇雙日,單日不吉。贈送賀禮道喜,忌單數。辦喜事時,穿戴、裝飾等,色彩以艷麗為佳,禁忌白色。鬧洞房時,忌有寡婦、屬虎者、孕婦、產婦、月內人、戴孝者或生辰屬相與新郎新娘相同相剋的人在場,民間習俗視上述之人在場皆於新郎新娘新婚不吉。
禁忌近親結婚,宗親聯姻,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說。忌“紅沙年”(即農曆丙午、丁未年為“凶年”)婚嫁,預示不祥。
本命年不宜結婚。每人的本命年要格外注意,可以腰間系一紅腰帶,以示祛災就福。
新娘出嫁上轎,內衣口袋裡忌裝錢物,否則看成是從娘家往婆家偷東西。花轎行至半路上,忌遇喪事,若遇要躲避;如遇結婚的喜轎,也要盡量錯開。因為“福無雙至”,喜沖喜,兩不利。實在錯不開時,要“換花”(互換紀念物)或用紅布遮擋。到婆家下轎,忌直接踩地,忌踢門坎和門,認為那是踩了男家的威嚴,踢了男家的門面。
新娘出嫁,第一頓飯講究吃圓餃子、長壽麵、龍鳳餅、荷包蛋、喜糕等,忌吃饊(諧音“散”)子、丸(諧音“完”)子、梨(諧音“離”)、醋、蒜等。
新婚當月忌空床,已出嫁的女兒,不得住娘家過年,忌沾去娘家的福澤。結婚用的床忌用楝(與“殮”諧音)木做的,認為不吉利。
孕婦忌串門。產婦忌在月子里去井邊打水,或到鄰舍串門,否則要行祭。忌女兒在娘家分娩,說是血洗門庭,對娘家不利。
忌寡婦、孕婦和服喪戴孝的人參加婚禮,尤其不能進入洞房,以免把晦氣帶進來。新娘良辰或喪亡入殮,禁止孕婦在場,謂忌“四眼煞”,怕犯重婚、重喪。 一年之中不辦兩樁喜事,俗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易德軒為你進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