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俗“鬧洞房”習俗的由來
中國傳統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后,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範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
鬧房習俗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 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着門不讓進,說裏面藏着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 “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