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姑娘出閣的哭婚風俗
聚居在三峽地區的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樸的民族習俗,別具一格的環節有哭嫁、過禮、開臉、戴花酒、背新娘、迎親、拜堂、坐床、鬧房、回門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土家族詩人彭秋潭在《竹枝詞》中描繪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唱竹枝。”這些歌唱,來自於社會底層,帶着泥土芳香,有質樸的民俗美。
土家婚俗――哭嫁1
土家族過去整個結婚過程都伴隨有婚俗歌進行。按婚禮 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攔門歌、發親歌、交親歌等。在結婚前幾天,甚至前半月、一月,待婚姑娘就要開始哭嫁。每到天黑,親鄰少女婦嫗邀約待婚姑娘家,邊哭邊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哭嫁歌內容相當豐富,大致有哭爹媽、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辭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傘、哭踩斗、哭出門、哭撒筷子、哭上轎等,其形式有單哭、對哭。因而相對應的還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內容。凡哭腔優雅、內容豐富、生動感人者倍受稱讚。
土家歷代重視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藉以告別在娘家的閨女生活,抒發情感,這是土家族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舊時,不少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話,視為愚笨。開始是隔夜哭,後來是連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長輩都要輪番陪哭,邊哭邊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達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經過一代代婦女口頭創作,不斷豐富加工,有的內容逐漸定型,形成長詩結構的抒情悲歌,充滿濃郁的風土味。
土家婚俗――哭嫁2
“哭嫁歌”是一種邊哭邊訴的歌,其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數百年來沿襲不變的固定程式,又有即興而作的內容,如一單哭、兩人對哭(與父母、與兄弟、與姐妹、與親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聲哭唱 的,又有低聲泣唱的。哭唱還有曲牌、調式,但多如山歌、燈歌及小調類,雖然旋律比較簡單,卻也優美、流暢,委婉動聽。歌詞以長短句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 的。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詞較押韻,生活氣息濃郁,情愫內涵深 厚。
“十姊妹歌”在三峽地區又稱“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種只唱不哭的長詩結構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禮儀形式,不能任意顛倒,專家稱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請 未婚女子九人,圍桌打廂而坐,新娘頭搭絲帕,行至堂前三拜 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會唱的姑娘唱開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數花”“盤歌”,最後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 酌酒,依次傳杯輪唱或對唱,勝者享受糖食,負者罰酒,直至夜 深始散。十姊妹歌多為一人領唱,眾女伴用同樣的曲調以襯詞伴和。唱到高潮處,在座的賓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詞有回顧也有祝願,多為表達姑娘感懷父母養育之恩和出嫁前的離情別意,也有很大部分是關於孝順公婆、敬夫教子以 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詞優雅,場面井然。歡樂時,輕 快的節奏、跳蕩的旋律伴合著美麗的同句,生動地表達了姑娘 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抒懷時,或高亢悠揚,或深情委婉,徐緩的節奏和柔美的音調中,蘊藏着姑娘深沉的感情。
愉性在哭嫁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使“悲”與“喜”這兩種對立的心理現象均衡,於歌哭中增添喜慶的熱鬧氣氛。婚事對於出嫁者來說,內心充滿幸福感和喜悅感,土家 姑娘卻偏要悲悲戚戚地哭很久,乃是以悲的方式表達喜的內涵,雖悲猶喜。此風俗沿襲已久,土家人早在“改土歸流”以 前,婚姻是比較自由的。“改土歸流”后,由於地方官府加強了 對本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強化了封建禮教,土家族人的自由 婚姻逐步被封建的道德婚姻所取代。這樣,土家族人在男女婚姻方面也逐漸形成了姑娘“哭嫁”的習俗,世代相傳並沿襲下來,形成一種把喜事辦成悲事的文化形態,是巴人及其後裔獨有的一種審美方式,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廣為流傳,綿延至今。從哭嫁的唱詞來看,多為對骨肉分離的眷念,其間蘊含着豐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姑娘們告別人生的一個階段,在踏上一個新的人生旅程之前,總會對熟悉的環境和親人產生無限眷念的情感,通過唱哭嫁歌,來盡情宣洩鬱積於心的情感,表達父女母女至真情愛,是純樸自然的人情美的流露。
和“姊妹歌”相對應的“伴郎歌”,情景和唱“姊妹歌”大同小異,只是情緒更為熱烈、粗獷、風趣。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家擇九個未婚男子設筵陪新郎一起通宵唱歌飲宴,祝賀新郎,又 叫“陪十弟兄”。先在酒宴上放―“令杯”(即行令唱歌),放到誰面前誰就先唱,然後依次進行。唱的內容一般是吉慶祝賀的詞,有四言八句,也有俗詞俚語,曲調優美,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多為獨唱、對唱,也有“喊歌”、“叫歌”,有時一領眾和,歡歌取悅,興盡而散。
土家婚俗――哭嫁3
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男人跳茅古斯舞時腰上扎一根象徵生死崇拜的“精魯棒”,九重十二層的衝天樓卻沒有一根釘,這就是土家族,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位於張家界市區,離飛機場2公里,離張家界森林公園20公里。入張家界風情園,你可在九重天世襲堂領略到土家建築的精華,然後聽聽哭嫁、欣賞土家祭祀、茅古斯舞,這個居住在深山裡的土家民族的風情你便可領略一二。
哭哭啼啼辦喜事
“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知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新娘在上花轎之前,已哭得聲音嘶啞,兩眼紅腫。其凄其痛,恰如生離死別。哭嫁並不是土家族所獨有,漢、藏、彝、壯、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為隆重及典型。
土家婚俗――哭嫁4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開始,也有的前半個月、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則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獨特形式。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着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順序一般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內容主要哭訴自己的身世和難捨親人的離情別緒,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親友善待之情,還有哭罵媒人和勉勵新娘的內容。
土家姑娘很重視哭嫁,從十二三歲開始,她們就從陪哭中逐步學會哭嫁,有些父母還請來教哭的大娘當老師。誰哭得聲音嘶啞,誰哭得兩眼紅腫,誰哭得時間最長,誰就是有才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