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觀 古代宗法禮儀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種原則,其主要精神是嫡長繼承製。
與此相關,產生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試分述如下:
1,祭祀
①祭天: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祭天的典禮,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
②祭地: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犹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③封禪: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正義曰:“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就是“封泰山”、“禪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傳遠古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的有七十二家。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將封禪作為一代盛典,給予特別的重視。行封禪禮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後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④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壇。本來,社壇與稷壇是分立的,後來合而為一了。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勾龍,能平水土,被稱為“後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農(一說名“柱”),能播殖百穀,被當做稷神。商湯滅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報”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秋報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舉行,這是社稷的正祭。
⑤祭宗廟:
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後代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還是周代的禮制。周人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排列下去。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祭祀用的食物,行禮后要分而食之,稱為“�K”(j-n),是食鬼神之餘的意思。牲肉(生曰�,熟曰�)分贈給參加祭祀的賓客或頒賜給同姓諸侯。
⑥九拜:
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當然,祭祀並不是“九拜”並用。稽首是跪下后,兩手着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對於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吉拜禮行於各種祠祭,凶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上古時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禮不象後來那樣繁縟複雜,對此應有歷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