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固所著《白虎通》第21―30卷
《白虎通》
[西漢]班固
第二十一卷王者不臣
王者所以不臣〔者〕三,何也?謂(三)〔二〕王之後,妻之父母,夷狄也。不臣二王之後者,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詩》雲:「有客有客,亦白其馬。」謂微子朝周也。《尚書》曰:「虞賓在位。」不臣丹朱也。不臣妻父母何?妻者與己一體,恭承宗廟,欲得其歡心,上承先祖,下繼萬世,傳於無窮,故不臣也。《春秋》曰:「紀季姜歸於京師。」父母之於子,雖為王后,尊不加於父母。(加)〔知〕(王何)王者不臣也。(人)〔又〕譏宋三世內娶於國中,謂無臣也。夷狄者、與中國絕域異俗,非中和氣所生,非禮義所能化,故不臣也。《春秋傳》曰:「夷狄相誘,君子不疾。」《尚書大傳》曰:「正朔所不加,即君子所不臣也。」
王者有�不臣者五,謂祭屍,受授之師,將(師)〔帥〕用兵,三老,五更。不臣祭屍者,方與尊者配也。不臣受授之師者,尊師重道,欲使極陳天人之意也。故《禮?學記》曰:「當其為師,則不臣也。當其為屍,則不臣也。」不臣將(師)〔帥〕用兵者,重士眾為敵國,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內御,欲成其威,一其令。《春秋》之義,兵不稱使,明不可臣也。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為人子弟。《禮》曰:「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王者不純臣諸侯何?尊重之,以其列土傳子孫,世世稱君,南面而治。凡不臣〔者〕,異〔於眾臣也〕。朝則迎之於着,覲則待之於阼階,升降自西階,為庭燎,設九賓,享禮而後歸。是異於眾臣也。
始封之君,不臣諸父〔兄〕弟何?不忍以己一日之功德加於諸父兄弟也。故《禮?服傳》曰:「封君之子不臣諸父,封君之孫盡臣之。」
《禮?服傳》曰:「子得為父臣者,不遺善之義也。」《詩》雲:「文、武受命,召公(雖)〔維〕翰。」召公、文王子也。《傳》曰:「子不得為父臣者,閨門尚和,朝廷尚敬。人不能無過失,為恩傷義也。」
王者臣不得為諸侯臣,以其尊當與諸侯同。《春秋傳》曰:「許公不世,待以初。」或曰:王者臣得復為諸侯臣者,為衰世主上不明,賢者非其罪而去,道不施行,百姓不得其所,復令得為諸侯臣,施行其道。《易》曰:「不事王侯。」此據言王之致仕臣也。言不事王可知。復言侯者,明年少,復得仕於諸侯也。
王者臣有不名者五:先王老臣不名,親與先王戮力共治國,同功於天下,故尊而不名也。《尚書》曰:「咨爾伯。」不言名也。不名者、貴賢者而已。共成先祖功德,德加於百姓者也。《春秋》曰:「單(父)〔伯〕不言名。」《傳》曰:「〔吾〕大夫之命於天子者(大)也。」盛德之士〔不〕名,尊賢也。《春秋》曰:「公弟叔(�_)〔�Z〕。」諸父諸兄不名。諸父諸兄者親,與己父兄有敵體之義也。《詩》雲:「王曰叔父。」《春秋傳》曰:「王(禮者)〔札子〕何(無)?長〔庶〕之稱也。」不名盛德之士者,不可屈〔以〕爵祿也。故《韓詩內傳》曰:「師臣者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者(爵)〔霸〕,魯臣者亡。(不行)。」
第二十二卷蓍龜
天子下至士,皆有蓍龜者,重事決疑,示不自專。《尚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善於蓍龜。」
《禮三正記》曰:「天子龜長一尺二寸,諸侯一尺,大夫八寸,士六寸。龜陰,故數偶也。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陽、故數奇也。」
所以先謀及卿士何?先盡人事,念而不能得,思而不能知,然後問於蓍龜。聖人獨見先睹,必問蓍龜何?示不自專也。或曰:清微無端緒,非聖人所及,聖人亦疑之。《尚書》曰:「女則有疑。」謂武王也。
乾草枯骨,眾多非一,獨以(灼)〔蓍〕龜何?此天地之間壽考之物,故問之也。龜之為言久也。蓍之為言耆也。久長意也。龜曰卜,蓍曰筮何?卜、赴也。爆見兆〔也〕。筮也者,信也。見其卦也。《尚書》〔曰〕:「卜三龜。」《禮?士冠經》曰:「筮於廟門外。」
筮畫卦所以必於廟何?托義歸智於先祖至尊,故因先祖而問之也。
卜,春秋何方?以為於西方東面,蓋蓍之處也。卜時西向,已卜退東向,問蓍於東方〔西〕面,以少問老之義。
皮弁素積,求之於質也。《禮》曰:「皮弁素積,筮於廟門之外。」
或曰:天子占卜九人,諸侯七人,大夫五人,士三人。又《尚書》曰:「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不見吉凶於蓍,復以卜何?蓍者、陽道多變,變乃成。
龜以(制)〔荊〕火灼之何?《禮?雜記》曰:「龜、陰之老也,蓍、陽之老也。龍非水不處,龜非火不兆,以陽動陰也。」必以荊者,取其究音也。《禮三正記》曰:「灼龜以荊。」以火動龜,不以水動蓍何?以為嘔則是也。
蓍龜敗則埋之何?重之,不欲人(襲)〔褻〕尊者也。
《周官》曰:「(九)〔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凡卜(人)〔筮〕,君視體,大夫視色,士視墨。」「凡人卜事,視高,揚火以作龜。」「凡取龜用秋時,攻龜用(冬)〔春〕時。」
第二十三卷聖人
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禮別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
聖人未沒時,寧知其聖乎?曰:知之。《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太宰知我乎?」聖人亦自知聖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何以知帝王聖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又曰:「聖人之作《易》也。」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論語》曰:「聖乎!堯、舜其由病諸。」何以言禹、湯聖人?《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預焉。」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聖人。《春秋傳》曰:「湯以聖德故放桀。」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非聖不能受命。《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湯、武與文王比方。《孝經》曰:「則周公其人也。」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何以言皋陶聖人也?以自篇「曰若稽古皋陶」。聖人而能為舜陳道。「朕言惠可底行」,又「旁施象刑維明」。
又聖人皆有(表異)〔異表〕。《傳》曰:「伏羲〔日〕祿衡連珠,(唯)大目(鼻)〔山准〕龍(伏)〔狀〕。作《易》八卦以應樞。」黃帝〔龍〕顏,得天匡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顓頊戴(午)〔干〕,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帝嚳駢齒,上法月參,康度成紀,取理陰陽。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璇璣玉衡。舜重瞳子,是謂玄景,上應攝提,以象三光。《禮》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河�平�。皋陶(鳥)〔馬〕喙,是謂至誠,決獄明白,察於人情。湯臂三肘,是謂柳、翼,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陳兵,天下富昌。周公背僂,是謂強俊,成就周道,輔於幼主。孔主反宇,是謂尼甫,立德澤所(與)〔興〕,藏元通流。」聖人所以能獨見前�悖�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
第二十四卷八風
風者、何謂也?風之為言萌也。養物成功,所以象八卦。陽立於五,極於九。五九四十五,日變,變以為風,陰合陽以生風〔也〕。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者、(王)〔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者、迎眾也。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清明者,清芒也。四十五日景風至,景〔者〕、大(風)〔也〕,〔言〕陽氣長養〔也〕。四十五日涼風至,涼、寒也,(行)陰氣〔行〕也。四十五日昌盍風至,〔昌盍者〕、戒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陰陽未合化也。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大〔莫〕也。(同)〔開〕陽氣也。故曰:條風至地暖,明庶風至萬物產,清明風至物形干,景風至棘造實,涼風至黍禾干,昌盍風至生薺麥,不周風至蟄蟲匿,廣莫風至,則萬物伏。是以王者承順之。條風至,則出輕刑,解稽留。明庶風至,則修封疆,(埋)〔理〕田疇。清明風至,出幣帛,使諸侯。景風至,則爵有德,封有功。涼風至,報地德,(化)〔祀〕四鄉。昌盍風至,則申象刑,飾�鋝幀2恢芊韁粒�則築宮室,修城郭。廣莫風至,則斷大辟,行獄刑。
第二十五卷商賈
(��)〔商〕賈、何謂也?(��)〔商〕之為言(��)〔商〕,〔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固(有其)〔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賈。《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論語》曰:「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即如是。《尚書》曰:「肇牽車牛,遠服賈用。」方言遠行可知也。方言「欽厥父母」,欲留供養之也。
第二十六卷文質
王者始立,諸侯皆見何?當受法稟正教也。《尚書》「輯五瑞」,「覲四岳」。謂舜始即位,見四方諸侯,合符信。《詩》雲:「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言湯王天下,大小國諸侯皆來見,湯能通達以禮義也。《周頌》曰:「烈文辟公,錫茲祉福。」言武王伐紂定天下,諸侯來會,聚於京師受法度也。遠近莫不至,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夷狄咸率服故也。
何謂五瑞?謂��、璧、琮、璜、璋也。《禮》曰:「天子��尺〔有〕二寸。」又曰:「博三寸,剡上,〔左右各〕寸半,厚半寸。(為)〔半〕��為璋,方中圓外曰璧,半璧曰璜。圓中牙身(玄)〔方〕外曰琮。」《禮記?王度》曰:「玉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濕不重,薄不(澆)〔撓〕,廉不傷,疵不掩。是以人君寶之。」天子之純玉,尺有二寸。公、侯九寸,四玉一石也。伯、子、男俱三玉二石也。五玉者各何施?蓋以為璜以徵召,璧以聘問,璋以發兵,��以(信質)〔質信〕,琮以起土功之事也。��以為信者何?��者、兌上,象物皆生見於上也。信莫着於作見,故以��為信,而見萬物之始莫不自潔。��之為言潔也。上兌、陽也,下方、陰也。陽尊、故其禮順備也。(在位)〔位在〕東方,陽見義於上也。璧以聘問何?璧者、方中圓外,象地,地道安寧而出財物,故以璧聘問也。方中、陰德方也,圓外、陰繫於陽也。陰德盛於內,故見象於內,位在中央。璧之為言積也,中央故有天地之象,所以據用也。內方象地,外圓象天也。璜、所以徵召何?璜者半璧,位在北方,北陰極而陽始起,故象半陰。陽氣始施,徵召萬物,故以徵召也。不象(陰)〔陽〕何?陽始物微,未可見〔也〕。璜者、橫也,質尊之命也,陽氣橫於黃泉,故曰璜。璜之為言光也,陽光所及,莫不動也。象君之威命所加,莫敢不從,陽之所施,無不節也。璋以發兵何?璋半��,位在南方。南方陽極,而陰始起。兵亦陰也,故以發兵也。不象其陰何?陰始起,物尚凝,未可象也。璋之為言明也,賞罰之道,使臣之禮,當章明也。南方之時,萬物莫不章,故謂之璋。琮以起土功發聚眾何?琮之為言聖也,象萬物之宗聚聖也。功之所成,故以起土功發眾也。位〔在〕西方,西方陽,收功於內,陰出(城)〔成〕於外,內圓象陽,外直為陰,外牙而內湊,象聚會也,故謂之琮。後夫人之財也。五玉所施非一,不可勝條,略舉大者也。
合符信者,謂天子執瑁以朝諸侯,諸侯執圭以覲天子。瑁之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故《覲禮》曰:「侯氏執圭升堂。」《尚書大傳》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又曰:「諸侯執所受圭與璧,朝於天子。無過者復得其��以歸其(拜)〔邦〕;有過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還其��。三年��不復,少絀以爵,〔六年圭不復〕,〔少黜以地〕,〔九年圭不復〕,〔而地畢削〕。」圭所以還何?以為(琮)〔��〕信瑞也。璧所以留者,以財(弊)〔幣〕盡,輒更造。何以言之?《禮》曰:「圭造尺八寸。」有造圭,(門)〔明〕得造璧也。公圭九寸,四玉一石。何以知不以玉為四器?石持為也。以《尚書》合言「五玉」也。
臣見君所以有贄〔者〕何?贄者、質也,質己之誠,致己之悃�弦病M跽咴黨甲有囊暈�之制,差其尊卑以副其意〔也〕。公侯以玉為贄者,玉、取其燥不輕,濕不重,〔明〕公〔侯〕之德全〔也〕。(輕)〔卿〕以羔〔為贄〕,〔羔〕者、取其群〔而〕不黨。卿職在盡忠率下,不阿黨也。大夫以�e為贄者,取其飛成行列,大夫職在(以)奉命之適四方,動作當能自正以事君也。士以雉為贄者,〔雉〕、取其不可誘之以食,懾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耿〕〔介〕,守節死義,不當移轉也。《曲禮》曰:「卿羔,大夫以�e,士以雉為贄,庶人之贄疋。童子委贄而退。野外軍中無贄,以纓拾矢可也。」言必有贄也。疋謂鶩也。卿大夫贄,古以��鹿,今以羔�e何?以為古者質,取其內,謂得美草鳴相呼。今文取其外,謂羔跪乳,�e有行列也。《禮?〔士〕相見經》曰:「上大夫相見以羔,左顧右贄執��。」明古以��鹿,今以羔也。卿大夫贄變,君與士贄不變何?人君至尊,極美之物以為贄。士賤,伏節死義,一介之道也。故不變。
私相見亦有贄何?所以相尊敬,長和睦也。朋友之際,五常之道,有通財之義,賑窮(教)〔救〕急之意,中心好之,欲飲食之,故財幣者、所以副至意也。《禮?士相見經》曰:「上大夫相見以�e,士冬以雉,夏以脯也。」
婦人之制以棗栗(暇)〔�a〕修者,婦人無專制之義,御眾之任,交接辭讓之禮,職在供養饋食之間。其義一也。故後夫人以棗栗(暇)〔�a〕修者,凡內修陰也。又取其朝早起,栗戰慄自正也。(暇)〔�a〕修者、脯也。故《春秋傳》曰:「宗婦覿用幣,非禮也。然則〔曷用〕?棗栗云乎?(暇)〔�a〕修云乎?」
子見父無贄何?至親也。見無時,故無贄。臣之事君,以義合也。得親供養,故質己之誠,副己之意,故有贄也。
第二十七卷三正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喪服)大傳》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也。是以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天。王者改作,樂必得天應而後作何?重改制也。《春秋瑞應傳》曰:「敬受瑞應而王,改正朔,易服色。」《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民也。」
文家先改正,質家先改正,質家先伐何?改正者、文,伐者、質。文者先其文,質者先其質。《論語》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王后帝。」此湯伐桀告天以夏之牲也。《詩》雲:「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言文王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又曰:「清酒既載,�U牡既備。」言文王之牲(周)〔用〕�U,周尚赤也。
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萬物革更於是,故統焉。《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也。」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始〕動微而未着也。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十二)〔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不以二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故必以三微之月也。三正之相承,若順連環也。」孔子承周之弊,行夏之(陸)〔時〕,知繼十一月正者,當用十三月也。
天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但改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亦右行也。
日尊於月,不言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物為正也。
天質地文。質者據質,文者據文。周反統天正何也?質文再而復,正朔三而改。三微質文,數不相配,故正不隨質文也。
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積,聲味不可變,哀戚不可改,百世不易之道也。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後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禮樂,永事先祖。《論語》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春秋傳》曰:「王者存二王之後,使服其正色,行其禮樂。」《詩》曰:「厥作�將,常服黼�邸!寡暈⒆臃�殷之冠,助祭於周也。《周頌》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此微子朝周也。二王之後,若有聖德受命而王,當因其改之耶?天下之所安得受命耶?非其運次者。
王者必一質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順陰陽。陽之道極,則陰道受;陰之道極,則陽道受。明二陰二陽不能相繼也。質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為質,地受而化之,養而成之,故為文。《尚書大傳》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禮三正記》曰:「質法天,文法地」也。帝王始起,先質後文者,順天下之道,本末之義,先後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質性,乃後有文章也。
第二十八卷三教
王者設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正之有失,故(正)〔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制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
《樂稽(熠)〔耀〕嘉》曰:「顏回問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為易也。」或曰:三教改易,夏后氏始。高宗亦承弊,所以不改教何?明子無改父之道也。何言知高宗不改之?以周之教承以文也。三教所以先忠者,行之本也。三教一體而分,不可單行,顧王者行之有先後。何以言三教並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
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人教也。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以敬為地教也。
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論語》曰:「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尚書》曰:「以教祗德。」《詩》雲:「爾之教矣,欲民斯效。」
忠形於悃誠故失野,敬形於祭祀故失鬼,文形於飾�Z故失薄。
夏后氏用明器,殷人用祭器,周人兼用之。何謂?曰:夏后氏教以忠,故先明器,以奪孝子之心也。殷人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周人教以文,故兼用之,周人意至文也。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故有死道焉,以奪孝子之心也。有生道焉,使人勿倍也。「故竹器不成用,木器不成�郟�瓦器不成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鍾磬而無��。」縣示備物而不可用也。孔子曰:「為明器者善,為俑者不仁。」「塗車(羞)〔芻〕靈,自古有之。」言今古皆然也。
第二十九卷三綱六紀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強)〔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紀綱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詩》雲:「����我王。綱紀四方。」
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
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以其皆有同志為(紀)〔己〕助也。
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W堅也。屬志自堅固〔也〕。《春秋傳》曰:「君處此,臣請歸」也。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朋友者、何謂也?朋者、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交,近則謗其言,遠則不相訕。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惡,其心痛之;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託。故《論語》曰:「子路雲:『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又曰:「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之恩。友飢,則白之於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即止。故曰:友飢為之減�C。大寒為之不重裘。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何以言之?《禮親屬記》曰:「男子先生稱兄,後生稱弟。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叔,父之女昆弟,俱謂之姑,何也?以為諸父曰內,親也,故別稱之也。姑當外適人,�疲�故�檠災�也。至姊妹亦當外適人,所以別諸姊妹何?以為事諸姑禮等,可以外出又同,故稱略也。至姊妹雖欲有略之,姊尊妹卑,其禮異也。《詩》雲:「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謂之舅姑〔者〕何?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之者、老人之稱也。謂之姊妹何?姊者、恣也,妹者、末也。謂之兄弟何?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稱夫之父母謂之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親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稱夫之父母為舅姑也。
第三十卷情性
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故《鈎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慾,性有仁也。」
五常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者)〔着〕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六情者,何謂也?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所以扶成五性。
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氣而生,故內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樂動聲儀》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
五藏者、何也?謂肝、心、肺、腎、脾也。肝之為言干也,肺之為言費也,情動得序。心之為言任也,任於恩也。腎之為言寫也,以竅寫也。脾之為言辨也,所以積精稟氣也。五藏: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東方者、陽也,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恭弘=叶 恭弘。目為之候何?目能出淚,而不能內物;木亦能出枝恭弘=叶 恭弘,不能有所內也。肺所以義者何?肺者、金之精,義者斷決,西方亦金,〔殺〕成萬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為之候何?鼻出入氣,高而有竅。山亦有金石累積,亦有孔穴,出雲布雨,以潤天下,雨則雲消。鼻能出納氣也。心所以(為)禮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陽在上,卑陰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銳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銳也。耳為之候何?耳能遍內外,別音語,火照有似於禮,上下分明。腎所以智何?腎者、水之精,智者進而〔不〕止,無所疑惑。水亦進而不惑。北方水,故腎色黑,水陰,故腎雙。竅為之候何?竅能瀉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養,萬物為之象,生物無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黃也。口為之候何?口能啖嘗,舌能知味,亦能出音聲,吐滋液。故《元命苞》曰:「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蒼龍之位也。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制割立斷。耳者、心之候,心者、火之精,上為張星。陰者、腎之寫,腎者、水之精,上為虛危。口者、脾之門戶,脾者、土之精,上為北斗。主變化者也。」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腎之候。或曰:肝繫於目,肺繫於鼻,心繫於口,脾繫於舌,腎繫於耳。六府者、何謂也?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府者、為〔五〕藏宮府也。故《禮運記》曰:「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也。」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稟氣。胃者、谷之委也,故脾稟氣也。膀胱者、腎之府也。腎者主瀉,膀胱常能有熱,故先決難也。三焦者、包絡府也。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故上焦若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膽者、肝之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也。是以(肝膽)(二)〔仁〕者必有勇也。肝膽異趣,何以知相為府也?肝者、木之精也,木之為言牧也,人怒無不色青目(�)〔?〕張者,是其效也。小腸大腸、心肺〔之〕府也。主禮義,禮義者、有分理,腸之大小相承受也。腸為心肺主,心為(皮)〔支〕體主,故為兩府也。目為心視,口為心談,耳為心聽,鼻為心嗅,是其支體主也。
喜在西方,怒在東方,好在北方,惡在南方。哀在下,樂在上何?以西方萬物之成,故喜;東方萬物之生,故怒。北方陽氣始施,故好;南方陰氣始起,故惡。上多樂,下多哀也。
魂魄者、何謂〔也〕?魂猶��灰玻�行不休〔也〕。〔少陽之氣〕,〔故動不息〕,於〔人為〕外也,主於情〔也〕。魄者、〔猶〕迫然着人〔也〕。〔此少陰之氣〕,〔象金石着人不移〕,主於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穢。魄者、白也。性以治內。
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象(火)〔水〕之化,〔須待〕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陰)〔陽〕之氣也,〔出入無〕間。(��)〔總〕雲支體萬化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