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由來 狀元粽的傳說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theDragon-boatFestival),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恭弘=叶 恭弘,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恭弘=叶 恭弘,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這一天天津人都會到古文化街的喬香閣挑選中國結,來祈求吉祥。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16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粽子是端午文化的象徵,一枚粽子寄予了幾多思情和文化傳承,之所以歷史流傳,是因為其價廉物美,文化內涵深厚。傳說體恤民情的楚國大夫文化大家屈原老夫子投汨羅江而死,群眾怕魚群食其身體,自願把米做成團(粽子)雪花般地投向汨羅江,寄以內心的愛戴、保護,蘊含着樸素的民間情懷。因而,粽子是思念的信物,是一種廉價的大眾文化食品。既然粽子肩負着傳承端午文化的重任,就要增加粽子的親民能力,而親民就必須要讓尋常百姓吃得起、做得起、買得起,商家要力推粽子的樸素身價,做傳承端午文化的生力軍,使這一傳統節日發揚光大,成為世界節日的亮點。

  (二)狀元粽不僅僅是迷信

  文/喬杉漫畫/黎青

  逢高考,在家長間流傳着一種說法: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風俗,吃粽子就能高中。有精明的商家特意製作狀元粽,讓臨考的考生和家長討個好口彩。而上海超市貨架上也有粽狀元和狀元粽身影,為了企盼孩子有個好前途,家長也樂得買上幾大袋,過節、討口彩兩不誤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由來 狀元粽的傳說
  可憐天下父母心,由此更可見,在中國現實下,高考指揮棒作用的神奇。誠然,是否吃狀元粽與高考成績之間並無必然的關係。如果說吃粽子真有用,那麼學生乾脆就不用認真學習了,即使說這粽子價格再高,家長們砸鍋賣鐵也會去買回來給孩子吃。那時,想我華夏在房奴之外,又要增添粽奴了。雖認識如此,我也與很多人的理解不同,以為,這不能簡單歸類為迷信。何為迷信?字典有兩種解釋,其一,相信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其二,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以此審視家長們買狀元粽的行為,可見,並不僅僅是一種迷信的行為。從動機看,他們希冀孩子有個好前途;從行為看,他們包括孩子並沒有消極等待,並沒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狀元粽身上。該學習的還是一樣學習,該用功的還是一樣用功,充其量,狀元粽給他們的只是一種心理作用。正是因為這是心理作用,所以我們才不能一概否定。須知,高考本來就存在着極強的心理影響。輕裝上陣者,往往容易考出好成績,甚至超常發揮;負擔過重者,往往狀態不佳,甚至考試失常。學生的心理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但它也是一種絕對可以調整的東西。倘若真的能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心情,那麼花錢買幾個粽子又有何妨呢?如果把這當成迷信,那麼則有迷信擴大化之嫌。中國人是很好討口彩的,關於祝願、祈福的傳統綿綿不斷,創新頻頻無窮。這是迷信嗎?即使再無神論者,怕也不能認為是迷信。就像我們這一段時間哀悼罹難的同胞:天堂里沒有地震。哀悼者相信天堂嗎?不一定,這隻是他的祝願,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尊重家長們凝聚在狀元粽上面的複雜情感吧。這些年,一直有專家告慰:欲讓孩子放鬆先得家長放鬆。說起來容易,怎麼放鬆?高考這道檻活生生在擺在面前,怎麼能讓家長放鬆?可以說,只要高考這根指揮棒還在,家長們就不敢輕言放鬆。於此,我們應該理解他們,甚至同情他們。他們討一下口彩,又有何值得指責的?狀元粽不僅僅是迷信,換眼看之,這也是一種民間文化、一種民間情感。對此,我們總不能一概拒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