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風俗文化
絲弦,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家。後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展中心。康熙年間,絲弦戲在束鹿就已遍於閭里,乾隆年間,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獻藝。絲弦戲流行地域東至河北省的獻縣、高陽、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廣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渾源、靈丘,西至和順、昔陽、平定。絲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鎖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還有官調與越調兩個板式變化系統,因此,她是混合唱腔體制的劇種。絲弦唱腔以真聲唱字,然後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級下行。因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時而有如怒濤旋轉翻滾,時而又如瀑布急瀉直下。
絲弦劇目相當豐富,約500餘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戲,表現民間情趣;也有袍帶大戲,反映宮廷鬥爭。
絲弦原由木偶變為真人登台,並在山區、農村紮根,因此,表演既有樸實、敦厚和濃郁的鄉土特色,又有誇張、刻板和直線條的木偶動作遺風。此外,還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絲弦劇著名演員有馳名太行山麓的“四紅”:正定紅劉魁顯,趙州紅何鳳祥,獲鹿紅王振全,平山紅封廣亭。還有著名花臉朱永米,著名鬚生張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絲弦戲瀕臨絕境,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扶植下,傳統劇目和音樂得到了搶救、發展與革新,從而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