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風俗文化
地處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線的阜陽,時時處於南北文化的交融、對流之中:這裏既流行“合關西大漢握鐵簡板放喉高歌大江東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戲曲中的豫劇、京腔,婦孺能歌,也間有“合二八女郎執紅牙板淺吟低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磨婉約之韻,黃梅、越調亦常有耳聞。阜陽的民俗文化堪稱豐富多彩、斑斕多姿。一、民歌
民歌:阜陽民歌感情樸實,曲調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淮北特色。曾經廣為流傳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綉》、《看戲》、《貨郎子調》、《李玉蓮》等。
吹打樂:樂器有班鼓、邊鼓、手板、大鑼、小鑼、水鑔、大鑔、架排雲鑼、班笛、小喇叭等,音樂豪爽奔放,善於表現喜樂歡騰的情緒。
鑼鼓棚子:是船民鼓樂班,多以邊舞邊鼓的行樂出現,演奏氣氛熱烈。
響樂班:以吹管樂為主,即嗩吶班,用以婚喪嫁娶活動。
二、曲藝
阜陽在安徽省享有“曲藝之鄉”的美譽。據初步調,源於或流散全市的曲種有淮詞、清音、鶯歌柳、琴書、墜子、道情、大鼓、評書、三弦書、端公戲、灶書、蓮花落、杠天神、講聖諭、相聲、大小鐃等近20種。
三、舞蹈
阜陽民間舞蹈有40多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燈舞蹈已蜚聲海內外,自立於世界舞蹈之林而別具風姿。
龍燈舞:是阜陽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之一。表演時,整個龍燈搖頭擺尾,蜿蜒起伏,時而上下翻飛,時而捲縮盤結,表演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鬥牛舞:是阜陽搬運工人從鄉間生活中牛抵頭的趣事中得到啟發編排出來的。鬥牛舞語彙簡單、粗獷、豪放,表現出搬運工人剽悍、爽朗、頑強的性格特徵。
獅子舞:表演時,由一男一女訓獅武士各執繡球,引獅入場。在熱烈歡騰的鑼鼓聲中,扮獅人表演獅子的各種動作,如:抖威、炸毛、搖頭、擺尾及竄、跳、滾、撲、站、卧、翻等,還可表演上高桌、滾繡球、走梅花樁等高難度技巧。
三仙會舞:流行於阜南朱寨一帶。表演時,3個高大的巨人,左右搖擺,前仰后合,在民間打擊鑼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執撐者)和“架子”(表演者)組成,內容以傳統折子戲為主,在鼓樂配合下,且行且舞。
趕犟驢:由民間老藝人李賀軒1935年創作,舞蹈表現新婚媳婦騎毛驢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馬:從民間祭祀活動演化而來。舞蹈時,鑼鼓聲聲,旌旗獵獵,表現了馬隊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戰鬥場面。
打玉扇:表現1對青年夫婦在趕會途中發生的趣事,二人載歌載舞,反映出青年夫婦愛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滿。
花鼓燈:早在宋代就在阜陽流傳,屬安徽省三大花鼓燈流派之一。其表演形式是:由“領傘”引出“鼓架子”(男演員)和“蘭花”(女演員),上場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隊形。傳統的隊形有走四門、五朵花、三引場、蛇蛻殼、別籬笆、滿天星、二龍吐須等,全場隊形變化均由領傘指揮,節奏歡快、氣氛熱烈。
四、文化活動
阜陽的傳統廟會和民間燈會也是一條色彩斑斕的群眾文化活動風景線。傳統廟會除開展大型民間商貿活動外,也利用廟會唱大戲、演雜技、說曲藝、玩雜耍等。阜陽有名的燈會有界首燈會、潁州燈會、沙河燈會等,頗受群眾歡迎。
五、戲曲
淮北梆子本稱梆劇,又稱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傳入阜陽后吸取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灶王戲及民歌小調,逐漸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