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統民俗文化
西雙版納傣族的新年,傣語稱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邁”。由於歡度新年的時候,要舉行熱烈而隆重的潑水祝福活動,外地人都把它稱為潑水節。傣歷新年,既不同於公曆的六月。傣語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傣歷,是一種陰陽合曆,年是陽曆年,月是陽曆月。傣族過年的時間雖在六月,但節期並不固定在六月×日,而是在六月中旬至七月初之間變動,年年都需推算,才能確定過年的確切日子。關於傣族的年節活動,《車裡》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後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並非公曆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傣族傳說上的日子之王,是一個善良、勇敢、與民眾患難與共的英雄。傣族的六月新年、潑水、放高升等活動,都與這位日子之王有着密切的關係。民間傳說,遠古時候,傣族居住的地方遭受一一場災難。夏無雨,春無風,秋無艷陽,淫雨滿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四季相淆,莊稼無法種,田荒地蕪,人畜遭疫,人類面臨滅頂之災。那個被人們稱為帕雅晚的人,見到如此光景,決心到天庭弄清原由,稟告天王英達提拉。他以4塊木板作成翅膀,騰空而起,沖入天庭,將人間遇到的災難報告了天王英達提拉。項達提瓣聞狀一查,知道是負責掌管風、雷、電、雨、晴、陰的天神捧瑪點達拉乍無視捧瑪乍制定的旱、雨、冷三季之規,憑藉廣大神通,蓄意作亂。而這個捧瑪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天神均對他無可奈何。為懲處這個亂施淫威的天神,英達提拉裝扮成一個英俊的小伙,到捧瑪點達拉乍家裡去串姑娘。被捧瑪點達拉乍長期禁閉在深宮中的7位女兒,對這位英俊伙子一見鍾情。英達提拉便將捧瑪點達拉乍降災人間,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實情相告,7位平日已對父王心情憤懣的善良姑娘,,決心大義滅親,拯救人類。她們天天圍在父王身邊撒嬌,探查他的生死秘訣。面對嬌女,捧瑪點達拉乍終於吐露了秘密:他不怕刀砍、箭射、也不怕火燒水淹,他怕的是自己頭上的髮絲。姑娘們探得秘密之後,將自己的父親灌得酩酊大醉,乘機剪下他的一撮頭髮,製作了一張“弓賽宰”(直譯為心弦弓,褸必弦弓),他們剛把弓弦對準捧瑪點達拉乍的脖子,他的頭顱便倏然而落。然而捧瑪點達拉乍的頭是只魔頭,落地噴頭,火勢衝天。7位姑娘見狀,不顧安危撲向頭顱抱於情中,魔火頓滅。為撲滅魔火,7位姑娘只好將魔頭抱在懷中,不斷輪換,直到頭顱腐爛。姐妹每輪換一次,便互相潑一次水沖洗身上污跡,消除遺臭。捧瑪點達拉乍死後,樹魯巴的麻哈捧重修曆法,執掌風雨,使人間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傳說,修訂的曆法是由帕雅晚於傣歷六月託夢給他的父親宣布的。因此,傣族便把公布新曆法的六月作為辭舊迎新的年節。人們在歡度新年時,相互潑水,以此紀忘那7位大義滅親的善良姑娘,並寓驅邪除污,求吉祥如意流傳至今。傣歷新年,一般要過三天或四天,通常稱為“宛麥”、“宛惱”、“麥帕雅晚瑪”。“宛麥”是辭舊歲之日,有些類似農曆的除夕。這天,人們要打掃衛生,準備過年的食品,辭舊歲迎新年。“宛惱”多數年份為一天,有時為两天,意為空日,不屬於舊年報天數,也不屬於新年的天數,民間通常把“宛惱”說成是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之日。這天要“趕擺”(集會娛樂),人們穿戴一新,載歌載舞在趕擺上集中,放高升、放高升、划龍船、丟包,歡度佳節。
從前的傣歷年,多以村寨為單位舉行,規模不大。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以後,各級政府已把傣歷年作為一個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民族風情、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遊客、商賈的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不僅開展潑水、放高升、龍舟競渡、放焰火、飛燈、堆沙等傳統活動,還增加了文藝表演、商品展銷、貿易洽談等內容,各個公園也利用優勢,開展剽牛、鬥雞、大象表演和民俗表演、射弩等各種活動,使節日活動規模宏大,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國際友人、海外僑胞、省內外遊人、商家紛至沓來,與西雙版納各族人民一起歡度佳節,欣賞濃郁的民族風情活動,觀賞當地迷人的風光,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傣歷年已成為增強文化經濟交流,增強友誼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