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間風俗:每逢節日習俗會有什麼活動?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子時過後,在院壩設香案,擺供果,焚香燭,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辭舊迎新(舊稱“出天行”)。送財神的人送來“財神圖”或“木柴”、“金銀水”、賀年帖,主人要給吉利錢。早晨起床,人們穿戴一新,小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贈吉利話,並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吃湯圓,上午由家長帶領兒孫去祖墳前燒紙祭拜,放鞭炮,掛“墳飄”。是日,一般不串門,親友相遇,互道“恭喜發財”。初二開始,親友相互往來送禮賀年。建國后,政府規定春節放假,開展慰問烈軍屬活動。機關幹部、職工舉行“團拜”賀年。民間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財神外,其餘多沿舊俗。

  二、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過大年)。

  豐都城鄉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是日晚,有踩高蹺、划綵船、唱車燈、玩龍獅等活動項目。城鄉鬧元宵最熱門的是燒火龍,鑼鼓火炮,震耳欲聾,人潮似海,鬧到深夜才送龍(燒龍)入海。農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紙錢一併燒化送年,以示春節結束。
民間風俗:每逢節日習俗會有什麼活動?
  三、清明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肴,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后,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門上懸菖蒲艾蒿,中午吃粽子,喝雄黃酒,且放硫磺煙驅逐蛇蟲螞蟻。長江岸邊人民還在江上划龍船。建國后,曾在舊縣城和高家鎮興辦過龍舟競渡長江的游泳比賽活動。

  五、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大都吃糍粑。傳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入夜,家家聚於院壩中,或飲酒,或吃月餅賞月。舊時,一些年輕人常於中秋之夜去別人菜地里“摸秋”。將摸來象枕頭一樣的南瓜(或冬瓜),送給想生兒子的人家(叫“送頭”),祝其早生貴子。建國后,不少人家仍在中秋節歡聚一堂,白天吃糍粑,晚上吃月餅。“摸秋”、“送頭”等習俗已基本絕跡。

  六、除夕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日)前,人們制新衣襪,殺年豬,辦年貨,貼門畫、對聯,徹底打掃房內外清潔。三十天中午,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入夜,家人圍爐坐至深夜(叫“守歲”),喝清茶、吃瓜子,總結舊歲話新年。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吃飯前家家戶戶要在堂屋家神前擺酒飯、燒紙錢,先請祖先過年,之後,一家再圍桌吃年飯,深夜敬四官財神。其俗今多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