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間風俗:合肥民俗由來

中國傳統民俗有哪些

  相傳昔日在合肥城西門附近曾住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遠近聞名的孝子。為了照顧好老母,三子輪流精心守護左右,不輕離片刻。這年,老母不幸患癰疽,膿血不止。為了減輕老母痛苦,三子竟輪番用嘴吮吸膿血。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癒,三子日日四下尋訪名醫、偏方。然此疾病在當時乃屬不治之症,要想治癒,談何容易。在無可奈何之際,三子只得轉而進寺廟燒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廟門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試以實情相告,希得指點。算命先生聞聽三子訴說后,託詞告曰:“若想治癒老母疾病,非補以活人肉湯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虛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無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話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時,從腿上剜下一塊肉來,回家后迅即熬成湯汁,喂其老母。辦法用盡,終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氣后,三子又變賣掉家產,買來棺材,為老母料理後事。
中國傳統民俗有哪些
  再說,相傳在西門街心路下埋有一塊紅糙石,下面壓着大蜀山的鑰匙,若取出這把鑰匙,就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取得大蜀山的金銀財寶。但又傳,若此紅糙石一動,合肥城內就要遭火災,故從未有人敢輕舉妄動。孰料這一傳說被合肥城內一貪財的無賴獲悉,其乘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將紅糙石掀開,將大蜀山鑰匙盜走。大蜀山的鑰匙被盜走了,火災也就招來了。一時間,西門一條街濃煙四起,火勢越燒越旺,眼看大火已燒到那三子之家。為了護衛棺柩,三子竟以身伏於棺上,誓與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靈被三子的虔誠舉動所感動,大火竟跳過其家。

  這場大火過後,整個城西門一條街房屋都被大火燒為灰燼,唯獨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無損。由此,這個地方後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區長江路西段。關於此傳說,《合肥縣誌》有段記載:“張梅、祝、松兄弟三人親喪,殯於室,鄰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號慟伏棺上,誓與俱焚,三人皆死,棺獨完好。初,母病瘡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記載,雖然在具體細節上與民間傳說不盡一致,但基本內容還是相近的。

  回龍橋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盪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將軍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雲”)。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沖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后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龔萬巷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側,曾有一巷,名“龔萬巷”,又名“龔彎巷”。說起該巷由來,在民間流傳有一頗具趣味的傳說。

  當年這裏曾居住着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萬大老爺”。

  此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此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裡。

  龔、萬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龔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無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再說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後,見訴,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后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為一牆,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當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千里來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餘,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後來改稱的“龔彎巷”。

  趙千戶巷

  傳說明朝末年,农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在領兵攻打合肥城前,途中偶與一家住合肥城內的趙姓秀才相遇。二人雖萍水相逢,但談得甚為投機。尤其是趙秀才之才學,甚為張獻忠傾慕,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二人臨分手時,趙要求張進城后對其予以關照,張滿口應諾,並隨手取出令旗兩面交於趙,囑咐道:“到時將吾之令旗插於門前,可確保安然無虞。”

  趙秀才回城內家中不久,合肥城就為張獻忠部攻下。眾兵涌城,刀光血刃,硝煙瀰漫。驚恐慌亂的百姓四下亂竄,東藏西躲,以避兵擾。這時,趙秀才聞聽屋外人喊馬嘶,頓想起張獻忠所贈這令旗,便急將其插於居所的巷首巷尾。果然,趙將令旗懸插后,張部眾兵竟無一人敢越雷池一步。再說那些慌亂中的百姓見此情狀,紛紛跑到巷中避難。一時間,巷子內擠滿了避難的百姓。

  事後,有兵士將此情報於張獻忠。張據報親自來到趙秀才舍下,見面后,張似有不解地問道:“汝族下何如此多人?”趙秀才淡淡一笑而答曰:“吾無大能,唯獨族人興旺,算來有千戶人家。”自那以後,趙秀才居所的巷子就被人們稱為趙千戶巷。《廬州府志》載,該巷址在昔劉公祠旁。據舊《城郭圖》示,昔劉公祠位在今三巷口西北側。

  杏花村

  據說在南宋時,有一辛姓的老儒隨難民逃來合肥,在城北搭一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營生,晚間常挑燈讀書至深夜,終日寡言少語,極少出戶。其打制的草鞋結實耐穿,且價錢便宜,故買者甚多。有時遇有逃難者和饑民路此,取其草鞋,非但分文不收,並濟以茶水飯食。時間久了,辛公成了遠近知曉的一位大善人。為了感激辛公的善德,凡來此的人,都按老人的囑託,或稍贈以杏苗,或帶來杏核相送。辛公每見送來的杏苗、杏核,甚為高興,並一一將其栽種於棚舍附近的空地上。至於辛公為何這樣做,人們並不關心。

  卻說一日,州府忽遣人來此尋找一名叫辛子豪的人,經打聽,得到的眾口一詞是:只知有一姓辛的老人,卻不曾聽說有叫辛子豪的人。無奈,差人只得如實稟報州府老爺。州府老爺聽在耳里,想在心裏,琢磨道:會不會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於是,州府老爺於次日輕裝微服,親往辛公舍下,見面后即和辛公寒暄起來。時辛公見來者並無異常,言詞並無惡意,無意中流露出真實身分。州府老爺聞知后大喜:“辛大人,下官今特奉朝廷東台王御史之命,前來恭請大駕赴京。”說罷,隨手將王御史親筆書信遞與辛公閱看。辛公閱信后,知身分已露,不好再瞞,但又不願相從,便略加思忖后說:“請大駕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動身不遲。”

  次日清早,州府老爺親自攜轎,一路吹打,前來辛公住處接駕,豈知此時辛公早已去無蹤影了。

  辛公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原來的住處。然辛公在該處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種,日漸旺盛,終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這裡是奼紫嫣紅一片,香氣隨風飄蕩。加之“辛”與“杏”字近音,人們為紀念這位剛正不阿,且慈善如佛的辛公及其美意,便把這裏叫作杏花村。地址在今合肥市區府城隍廟西北面。

  螺螄崗

  在今合肥城東有處地名叫螺絲崗。曾名螺螄崗。歷史上這裏曾是南淝河的一處灘地。當年這裡是綠草茵茵,綠樹成行。後來為何竟成了掘地三尺為螺螄空殼的荒崗呢?說起來,這裡有着一個美麗的傳說。

  當年,這附近住有許多漁民,終日以打魚為生。其中有一老漁夫,孤寡一人,每日清晨出門打魚,然後入市叫賣,換些小錢度日。生活雖甚清苦,倒也能勉強維持。

  一日,老漁夫早早起床,和往常一樣,連早飯也沒吃,就背着魚網魚簍下河捕魚去了。老漁夫沿河跑了一二十里,撒了數百次網,只捕得幾條不起眼的小魚。眼看時近中午,老漁夫饑渴、焦慮交加,兩腿一軟,癱倒於河灘之上。就在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河面掀起層層巨浪,老漁夫只得強打精神,起身回家。然就在這一瞬間,忽見河心有魚兒頻頻跳出水面。憑着多年打魚的經驗,老漁夫斷定有魚群來到。此時老漁夫也顧不上風大浪急,趕忙取出魚網,撒向河心,然後慢慢將魚網提出水面,竟只捕獲一條不足半斤重的小紅魚。不過這條紅魚雖然不上斤兩,但卻鱗片閃光,美麗異常。老漁夫看着這奇麗的小紅魚,小心翼翼將其放人漁簍,失望地望着層層波浪撞擊的河水,怏怏然打道回府。

  到了家裡,老漁夫將魚網魚簍往地上一扔,身子往破床上一歪就躺倒了。此時,雖然他飢腸渴腹,卻無心做飯。心想,今天如此倒霉,打不着魚,卻偏又遭風吹雨打,真乃倒運。想着想着,耳邊突然傳來似小女啼哭之聲。老漢甚感驚詫,趕快起身循聲探去,只聞那聲音是從魚簍里傳出來的。老漁夫慌忙打開魚簍,只見那小紅魚嘴兒一張一張的,對老漁夫言道:“老爺爺,吾乃龍王之小女,今擅自出來遊玩,不料被你網住,若能將吾放回,日後一定厚報。”說罷兩眼淚珠滾滾,甚是可憐。老漁夫聽罷小紅魚哭訴,驚恐萬狀,忙提着魚簍一口氣跑到河邊,然後將小紅魚捧出,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河水中去。

  小紅魚到了河中,翻起一個浪花,翹首對老漁夫說道:“今後若有事要我幫助,只要連呼三聲‘紅魚姑娘’就行了。”說罷小紅魚在水中打了個旋,潛入水中游去了。

  老漁夫望着泛波的河水,祈誠三揖,轉身慢慢地向家中走去。當他踏至家門,推開門時,卻遇上了意外的驚喜:只見桌上放着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白米粉,旁邊還有一碗有紅有綠若海藻一般的熱菜。老漁夫既驚奇又高興,因過度飢餓,也顧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咽地將飯菜吃下。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老漁夫既吃飽了,心也不慌了,腿也不軟了,心想若是天天能吃到這又香又美的飯菜那該多好啊。

  說來也怪,自那以後,老漁夫每天打魚歸來,桌子上總是放着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老漁夫從此再不要為一日三餐擔憂犯愁了。心情好,身體好,精神當然也好。老漁夫每天樂悠悠地出門打魚,又樂悠悠地收網歸來,全然換了一個人。

  日子一久,人們對老漁夫生活的變化甚覺奇怪,便紛紛議論開了。竟越說越奇,越傳越遠,將這事很快傳到鄰村刁小三的耳朵里。刁小三本是個遠近聞名的地方一霸,平日里專靠謀黑錢、吃黑飯營生。他獲悉老漁夫的傳聞,便留心察訪。當其確信傳聞屬實后,便對老漁夫打起了壞主意。一日大清早,刁小三帶着幾個打手,闖入老漁夫家中,強令老漁夫交待原委。老漁夫乃一老實巴交的老漢,見刁小三這不速之客,早已嚇得顫抖不止,哪裡還敢相瞞,便據實相告。刁小三聽后,似信非信,便喝道:“老子今天想要一隻大元寶,你若能呼小紅魚送來,我方可信你言是真,否則,那可就不要怪我翻臉不認人了。”

  老漁夫深知刁小三的惡劣品行,不敢有違,只得跑到淝河邊央求小紅魚。小紅魚聞知老漁夫有求,便躍出水面,對老漁夫說道:“你回去吧,不要再愁了。”老漁夫回到家中,果見桌子上有一隻金光燦燦的大元寶。老漁夫用兩隻顫抖的手捧起大元寶,未敢多瞅,就趕忙送給了刁小三,以換求安寧。

  再說那刁小三見到金黃燦燦的大元寶,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好半天才刁滑地對老漁夫說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從今以後就算是我家的人啦,再不用去打魚,受那風吹日晒之苦。”說到這裏,刁小三賊眼珠一轉,神秘地對老漁夫說道:“你每天只需到河邊去一趟,讓小紅魚送只大元寶就行了。”刁小三見老漁夫好半天沒有反應,便收起奸詐的笑容,半陰半陽地說道:“這周圍里裡外外大概是沒有不知道我刁某的脾氣的,誰若敢不從我命,日子恐怕就不那麼好過!”半晌,刁小三又補充道:“其實我這也是為大家着想,元寶多了,我刁某富了,大家不也就都富了嗎?”

  胳膊豈能拗過大腿?老漁夫只得每天早晨去淝河邊,哀求小紅魚送只大元寶。而小紅魚每次給老漁夫送只大元寶,身上就失掉一枚鱗片。日子久了,小紅魚身上的鱗片抖光了,再沒有大元寶送來。刁小三見此,認為是老漁夫故意刁難,便指使家丁施暴。已近風燭殘年的老漁夫那裡還經得起拳腳相加,瞬間就被打死了。恰在此時,有一美貌少女飄然而至,緩緩走近老漁夫,俯身用淚水滴洗老漁夫的眼睛。老漁夫慢慢地睜開眼睛活過來了,那少女卻即刻變成一塊彩石。彩石光芒四射,刁小三連同那些打手、惡棍均被彩石光芒射死,然後彩石化作一道青煙消失了。

  從那以後,這兒的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生活,老漁夫也照樣每天去淝河打魚,而刁小三所索取的那些金元寶,卻全部變成了螺螄空殼。螺殼遍地,堆積成崗。由此,人們就把這裏稱為螺螄崗。該崗今址在合裕路與當塗路交叉口南面。

  雙井巷

  早先時候,合肥城內有一巷,巷內有兩家織錦的機戶,巷東首的那戶織工為男性,姓蔣,名雲寶,年三十好幾,仍單身一人。他善織飛禽走獸。巷西首的那戶織工為女性,姓金,人稱金姑娘,年近三十,亦未嫁。她善織花草樹木。此巷因此兩機戶而得名“雙錦巷”。因此兩機戶各自擁有一口水井,故又名“雙井巷”。

  一日,一買錦的客戶在比較兩家錦料后,似覺各有特點,又各有缺憾,便隨口說道:“若金姑娘的花草樹木景,能配上雲寶的飛禽走獸圖,那就相得益彰,舉世稱絕了。”

  然兩戶人家,同操一業,各自營生,何能合而互補呢?俗話說,世上雖有難事,但難不住人。金姑娘有一養母,甚善算計,其經一番苦苦思索后,萌發欲招雲寶為贅婿之念,此既可得雲寶之靈氣,又可發自家之營生,實乃兩全之策。再說金姑娘與雲寶,雖平日不曾來往,然早就有相互愛慕之心在胸。經金母一說,當即應允。

  卻說蔣雲寶入贅金家后,金家織業日旺。可恨的是金姑娘的養母,只想着發財,絲毫不顧念雲寶和金姑娘的感情。可憐雲寶和金姑娘只能長年沒日沒夜的幹活,卻很難自由自在地在一起過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默默地忍受着咫尺相思之苦。

  一日,雲寶在錦面上挑綉仙鶴時,因思想金姑娘,竟不由自主地說道:“鶴呀,你若有靈,就將我和金姑娘,馱飛遠方。”誰知雲寶話音剛落,仙鶴真的從錦面飛出,將雲寶馱起,復馱上金姑娘,衝出戶外,飛向藍天,一直飛到南京。

  又傳:蔣雲寶落戶南京后,因不忍雙井巷衰敗,復央求仙鶴馱一道人將雙井巷機房闢為道觀。名曰“白鶴觀”,使雙井巷又漸漸有了生氣。《廬州府志》載明朝馬廷用詩曰:“經過此地見瑤台,曾是仙人跨鶴來”,可為證。

  鳳凰橋

  舊時,合肥東門外壩上街東首沿淝河向北有條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橋,名曰:“鳳凰橋”。最早時,這裡是一處河灘,灘岸綠樹紅花相擁,蜂喧鳥鳴相和,景色十分美麗。

  傳說在一年的七夕節晚上,河灘附近一個鄉村的姐妹們聚會一起,紛紛結七綵線穿七彩針,希望能成為“巧手”、“巧姐”、“巧媳婦”,以得到天神賞賜。就在眾姐妹忙得不亦樂乎時,一個手兒最靈巧的姑娘忽見夜空天門大開,銀河初渡,牛郎與織女相會了。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來:“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織女會面啦!”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該姑娘不時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此動作讓天神看見,誤認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長出鬍鬚,便慨而賜之。自此,這巧姑娘嘴上就長出了許多濃密的鬍子來了。

  一個姑娘家,嘴上長出這許多濃密的鬍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見人?巧姑娘終日躲在閨房,大門不出,憂愁不止,苦不堪言。又是一個銀月當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覺得滋味難受,日子難熬,便一個人悄悄來到淝河邊,對着蒼天和銀月嘆道:“天神啊,您的賞賜沒給我帶來絲毫幸福和快樂,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靈,就讓**上翅膀,飛到南天,脫離這無邊的苦海吧。”語罷,撲嗵一聲跳入河中。

  卻說那天神在南天之上還真的聽到巧姑娘的哭訴,深感愧疚。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該怎麼辦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丟去,只見瞬間河水泛波,忽地從河中飛出一隻五彩金鳳凰。

  自那以後,這裏得天神所賜祥瑞之氣,每日清晨,旭日東升,彩霞輝映大地,吉祥之氣縈繞,總有數只鳳凰於其間飛來舞去,好一派仙樂景象。後來人們為仰慕巧姑娘,並思得惠鳳凰之靈氣,便在這裏架設一座大青石橋,名曰“鳳凰橋”。

  廉泉

  在今合肥包公祠東側,有一井,名曰“廉泉”。井水清澈可鑒,四時不竭。傳說此井乃當年包拯授意所掘,特意遺於後人,告誡後人立世做人,務要像此井水一般清澈明凈。若有對己行為不盡知詳者,可面井水而視,當可照知。

  一日,一姓臧的知府老爺信步至此,聞聽廉泉井水清如明鏡,且味綿甜,時正值盛夏炎熱,其便乘興叫隨從汲來廉泉水,一來為解渴消暑,二來是要親驗傳說的真偽。孰知老爺一口井水剛下肚,即刻頭痛不止,肚痛難忍,慌得其隨從忙將老爺攙扶入轎,打道回府。後來人們經了解,方知該老爺乃一貪官污吏。

  到了清咸豐年間,一個名叫李國蘅的舉人遊覽至此,其也乘興品飲廉泉之水,喝后只覺清涼甘甜,並無不適之感,於是便寫下了《井亭記》一文,稱廉泉井水,“不廉者,飲此頭痛歟”。由此,“廉泉”之水,廉者飲而可潤腸解渴,貪者飲而可致頭痛的傳說便傳開了。直至今天,此仍是人們樂道不止的一個話題。

  包河藕

  提到包河藕,人們都知道其細嫩、潔白、風甜、無絲。俗話說藕斷絲連,大凡是藕,都是有絲的,緣何包河藕無絲?說來有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北宋末年,仁宗稱帝時,執意要將合肥的一段護城河,即今包河賞賜給包拯,包拯不便推託,只好領受。可河內有藕,藕能賣錢,此與包拯忌財拒貪風範相悖,然而又不能不讓河長藕,這如何是好?經反覆思忖,包拯終於想到一兩全之法。一日,包拯手書四言,大意是:此河之藕不能賣,只能供醫當藥材,言喻後人切記牢,休以河藕換錢財。說也怪,自那以後,包河藕日漸絲少,且食之清淡無味,唯獨作藥用卻為上品。如此,包河藕無絲(私)便成了家喻戶曉的佳話,包河藕也成了合肥名聞遐邇的地方特產。

  鐵欄井

  舊時,在合肥城內教弩台東側不遠處曾有口井,井欄為鐵鑄,故名“鐵欄井”,又名“鐵井壇”。此井水清澈如泉,入口甜潤,四季不竭。附近居民,不論是大家或是小戶,皆喜以此井之水沏茶。夏熱之季,則多喜以此井之水降溫解暑。儘管生飲,對身體卻並無妨礙。故人們美此井水為廬州城第一井泉。

  該井位於入城路道口街邊,為了過往行人汲飲之便,井壇旁備有一公用水桶。每逢炎夏之季,南來北往的行人,只要經過此處,不論男女老幼,也不論口渴與否,都喜親嘗一口鐵欄井水,以品滋味。至於鐵欄井公用水桶的備置,民間有一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一個炎熱的夏季,一日天氣悶熱難忍,大家小戶皆避暑歇息。有一窮漢經長途跋涉至此,因極度疲憊,加上長時間討不到食物充饑,酷熱饑渴交加,竟暈倒在地。其恍惚中見鐵欄井上有一婦女正在清洗衣物,便緩慢地爬到井邊,哀求婦女給口井水以解渴。然而此婦女見那窮漢子衣衫襤褸,齷齪不堪,頓生厭惡之感,非但不予理會,竟提着水桶轉身而去,以致那窮漢子終因饑渴過度而歿。

  片刻后,先前那婦女復返轉回來,取其所清洗之衣物。恰在此時,天空忽然電閃雷鳴,那婦女不及躲避,竟遭雷擊而一命嗚呼。後來有善識者,指着那婦女衣服上被雷擊燒的痕迹說:“此為‘惡報’二字,乃天意也。”自那以後,鐵欄井便多了一隻公用水桶,過往行人至此,可隨意汲飲井水,甚為方便。

  灑金街

  舊時,在今淮河路西段通向杏花村處有條小街,名曰“灑金街”。灑金街的得名,在民間有一傳說。

  當年在城西土地祠內有一小和尚,一日偶聞在久已被封閉的古金斗門內藏有寶物,便想一探究竟。是日,其身披袈裟,細步緩行,來到金斗門下,口中振振有詞地念道:“石門石門快打開,吾奉師命送經來。”說來也怪,小和尚言罷,金斗石門竟緩緩開啟,然內中除一裝有黃豆的籮筐外,別無他物,更沒有什麼寶物。小和尚見此,便隨手抓起一把黃豆,略視后即轉身返回。途中,小和尚如捻數佛珠樣,邊走邊將手中黃豆丟灑於地,到廟門時,手中尚剩得最後一粒。小和尚將此最後一粒黃豆在手中捻捏數下,似覺有異,便微睜雙眼視之,乃是一粒金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全城,於是人們就把小和尚所走過的這條路叫作灑金街了。

  又傳:小和尚沿途所灑之黃豆,落地后皆變成了金豆,為沿途百姓帶來了福運,故人們有感於此,而將這條路叫作灑金街。

  金酒泉

  合肥舊志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亦猶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內出酒。”金城即金斗城,為合肥舊城之稱。此段文字說明在昔日合肥舊城之下曾出有金酒泉。對此,民間亦有傳說。

  很久以前,合肥城附近居住着不少窮人,其中有一金姓人家,生活最艱難,但人心最善,全家三口人,就依靠金大一人在外出賣苦力維持生活。這日,金大打工歸來,帶回僱主抵作工錢的兩條魚,回到家中后正待殺洗燒煮,以孝二老,不巧其中一條魚雙目流淚,並哼哼有聲。金大甚感驚奇,其二老也於屋內聽到哭聲,並相問緣由。金大如實稟告后,其二老趕忙出屋向魚兒作揖,並吩咐金大說:“此乃神魚,快快放回河去。”金大乃孝子,便迅即提着魚桶跑到淝河岸邊,小心翼翼地將魚放人河裡。

  是日,金大夜做一夢,大意是:其所放生之魚乃龍王之子;龍王之子為感其救命之恩,要金大去淝河岸邊,拾取相送之金塊。次日醒來,金大雖仍記得夜間所夢,但並不在意。然而金大白天在船上打工,淝河岸乃金大來去必經之道。當其從岸邊往船上去時,腳下碰到一石塊,金大俯身拾起,見是一黃燦燦金塊,便頓時想起夜間所夢。金大乃是一老實巴交的漢子,又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其時,金大手掂着金塊,心裏默默地思想;金塊雖貴重,但對窮人意義並不大,淝河岸邊的窮人,多與水打交道,若能使所有的窮人天天有酒驅寒祛濕,那就好了。於是金大半信半疑地以言相試道:“夜夢若為真,龍子若真心,窮人不圖金,只盼酒泉生。”言罷,金大隨手將金塊棄擲於地。

  說也奇怪,金塊落地后,竟將地砸了一個碗大的坑,坑內頓時泉水汩汩上涌,且醇香四溢。金大以手捧而嘗之,與酒無異,不禁大喜。忙轉身回村,相告眾鄰前往取酒。眾窮人不花分文就能常飲此香醇美酒,當歡喜異常,交口稱頌此為天神賜福於民之神仙酒。自那以後,淝河岸邊的窮人,因常飲神仙酒,身體漸壯,幹活有力,生活也日漸轉好。後來,人們有感金酒泉恩澤,就將此處所出之泉水稱作“金酒泉”,亦稱“金泉酒”。由此,金酒泉而成為傳遍合肥城的一個美麗的傳說。

  對此傳說,《合肥縣誌》中有段文字:“一猶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內出酒,……”可為印證。

  巢湖三山

  傳說在很久以前,今巢湖本為古巢州地。古巢州近江,有港,打漁者多,魚市旺,乃一魚米之鄉。而今合肥地,古則為一浩瀚無垠的澤國。

  忽一日,江水暴漲,游魚隨潮而遷。有一漁者出港打魚,偶獲巨魚一條,驚喜異常,於是趕忙入市趁鮮而賣。一嗜魚者過此,將此魚,買回。待餐時,唯一老婦人不食。時有一老翁過此見之,近老婦人耳語曰:“此乃吾子也,汝獨不食,吾一定厚報之。近日汝可往視城東門石龜,若其目赤,城當陷,汝當即避之。”言罷,老翁不見。

  老婦人聞言,深信不已,遂天天往城東門瞅視石龜之眼,觀其是否赤變。如此來去匆匆,行止詭秘,一小孩見之,甚迷惑不解,便好奇地探問何故。老婦人見是一小孩,未加留意,便如實相告。小孩聽后,甚感好笑,頓生逗逗老婦人之意。次日,小孩於老婦人往視前,以豬血塗在石龜雙目。老婦人往視后,見石龜雙目汪血欲滴,急轉身返回家中,呼家人齊往城外逃走。時見一青衣黃子,對其曰:“吾乃龍之子,可隨後行。”引老婦人登山。然時辰已到,巢州陷而為湖。老婦人不及,立湖而為姥(姥,老婦人之意)山;其子於湖立為孤山;老婦人慌急中丟一鞋,於湖而為鞋山。由此,巢湖有了姥、孤、鞋三山。巢州陷后,合肥澤國不存,長而為陸地。故民間昔有“陷巢州、長廬州”之說。

  文峰塔

  舊時,合肥乃一人傑地靈之邑,文官武將濟濟。到了李鴻章時,其官至極品,更使人感覺到合肥這塊風水寶地之靈氣,非他鄉可比。然合肥雖多文官武將,卻沒有出過狀元,使得李鴻章好不納悶。

  卻說李鴻章家鄉有一吳姓的窮秀才,其雖無才品,但卻善揣度人意。一日,他費盡周折見到李鴻章,便媚顏相告曰:“今大人操理國事,身邊當多有家鄉文才學士相侍才好。合肥面巢湖,對姥山,而姥山,為吾廬文運所系,無人潤色,既為山靈之憾,亦吾邦人之恥也。姥山因其突兀,氣勢不足,故民諺曰:‘姥山不尖勢不足,合肥狀元難得出。’大人何不於姥山建一塔,以壯其勢。前嚴公創修八年,始就三層嚴公去。今吾輩尚在,努力為之,不逾年而可竣,事督工者,當與斯塔共垂不朽。大丈夫不得立功絕域,銘銅柱勒燕然,亦可藉湖山勝境發揮經綸。……”云云。

  李鴻章聽后覺甚有道理,便萌生在姥山建塔之願望。但其又不樂意將此事託付於一無名小輩。怎麼辦呢?經一番思考後,李請來另一家鄉老臣吳毓芳,向其言及決定在姥山建文峰塔之心愿。吳聽后甚表贊同,並欣然按李的意思,領命建塔。待塔建成后,吳又徵得李的同意,恭請劉銘傳為塔題匾。題曰“中流一柱”,時在光緒庚辰春月。

  文峰塔建成后,雖使姥山收到增勢壯景、添人文之勝效果,但始終未能應驗“姥山寶塔尖復尖,合肥出狀元”之諺。故昔日合肥雖多舉人、秀才,但就是久不見狀元出。

  關於巢湖姥山文峰塔的傳說,合肥舊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姥山在巢湖中,一峰卓立,萬頃茫然。郡守嚴公建浮屠其上,所費不貲。郡人云:‘老山尖一尖,廬州出狀元。’形家曾有此言。方成四級,為嚴公去。有一老儒過其下,歸語人云:‘此為廬之劫殺,方不應。建浮屠如植劍槊,自此將刀兵四起。’未幾流寇突,江北和、含、廬江、舒、巢一帶俱陷,老儒之言驗矣。”

  魯班與中廟

  在巢湖北岸有一古廟,因其距合肥、巢縣各90里,故名“中廟”。該廟始建於元朝大德初年(1297),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重修,時為廬州一巨觀,被譽為“湖天第一勝處”。有詩曰:“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羅隱詩留仍水殿,伯陽仙去只山隈。長空送目雲霞晚,兩腋天風下鳳台。”(中廟所在地名稱“鳳凰台”)又詩曰:“赫赫雄名廟水涯,人門驚見坐柔嘉。香林下植將軍樹,絝徑惟開帝女花。四面晴峰來遠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饒有煙霞氣,疑是金庭羽士家。”

  古往今來,凡來該廟瞻仰的人,都會發現該廟的正梁有一頭短缺一截,另有一把木柄鐵斧飛嵌於正梁八底架上。緣何有此奇觀,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在上古時期,巢湖本為陸地,名曰“巢州”,而今合肥,即廬州,曾是汪洋一片。由於當時妖魔肆虐,天神發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為湖,廬州則長而為陸地。為了表達對神靈的虔誠和巢湖太姥的懷念,人們便在鳳凰台上興建廟宇,以便奉祭。

  經過七七四十九個晝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請來七七四十九個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樑柱,廟是建起來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工匠們百思不得其解。

  這天,當眾工匠們正在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時,從外面走來一位漢子,其腰間別著一把木柄斧,看樣子是位做木工活計的人。工匠們對這位漢子的到來並不在意,可這漢子開口卻言語驚人:“要架梁並不難,只要請我就好辦。”眾工匠聽后,有的稱其是神經有毛病,有的稱其是吹牛皮,有的稱其是想來混碗飯吃。然而有一位老者卻未輕斷言,思忖半晌后,對大夥說:“咱們不妨讓他先試試看,若事不成再理論也不遲。”於是眾工匠按照這位漢子的意思,恢復架梁。恰在此時,狂風大作,剛架上的正梁晃動不止,梁頭被斷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時,這漢子抽出腰間斧頭,揮手向樑柱投擲而去。斧頭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頭的地方。斷去的一截梁頭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幾下,便穩穩噹噹地架上了。幾乎是在同時,一隻有老貓大的老鼠被剁去頭腳,從樑上掉落下來。那漢子指着掉落於地的老鼠對大夥說:“此鼠乃巢湖漏網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遠也架不上的。”直到這時,人們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緣故。經反覆詢問,人們才知道這位漢子不是別人,正是木匠的祖師斧��神匠公輸班。今天仍嵌於中廟樑上的斧子,正是當年魯班留下的鎮梁神斧。

  巢湖毛刀魚

  巢湖自古就盛產毛刀魚。該魚頭小,體扁,刺細可食,味道鮮美。然美中不足的是其頭部多

  沙,甚難洗凈,故人們在品食時,總有一點沙牙感,是何原因呢?

  傳說當年巢湖人在建廟時,魯班為除妖解難,專程從魯國趕到巢州,在大廟落成之後,人們決意挽留魯班吃頓飯,一表感激,二表慶賀。然飯煮好后,缺少佐餐菜肴。

  生活在巢湖之濱,沒有魚蝦佐餐,實為一大缺憾。然那時巢湖剛剛形成,水中不但沒有魚蝦,就連個沙蟲也沒有,這如何是好?正在人們愁急無計之時,魯班似乎看出了人們的心事,便隨手向巢湖投去一些刨花,轉瞬間,只見刨花竟變成一尾尾隨波遊動的小魚。可這些小魚始終漂浮於水面,不向下潛游。於是魯班又向小魚投去細沙,頓刻,那一尾尾漂浮於水面的小魚,便紛紛潜水游去。

  自那以後,巢湖中便盛產這種小魚,名曰毛刀魚。因其狀如刨花片,故人們又將這種魚稱為刨花魚或魯班魚。今天人們在品食這種小魚時,為了避免魚頭有沙之弊,往往乾脆將魚頭掐去,專食其身。

  大蜀山石磙

  很久以前,傳說在西鄉農村有位懶漢,雖為莊戶人,但終日不思勞作,常獨自苦思冥想,希得天助神功,能在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大財主。

  一日,懶漢正躺在田頭做着黃粱美夢,耳邊忽聞一陣風響。懶漢驚起,見一白髮老者飄然而至。老者近其前曰:“汝終日思富,懶氣纏身,長此當受凍挨餓,吾甚憐之。特來相告:可去大蜀山麓,將其處一石磙背起,繞山三轉,就會打開大蜀山山門,即可隨意拿取一些金銀財寶度日,萬不可在山中久留。”說罷飄然而去。

  懶漢聞聽老者之言,堅信不移,便於次日拂曉趕至大蜀山麓,果見在一老樹下沉睡着一青石大磙。大蜀山雖不是大山,然而背着石磙繞山三轉,實非易事。因受貪婪之心所驅,懶漢未加思索便迅即背起石磙,如老牛軋場一般,沿着山麓,艱難地一步一步向前移動,直歷七七四十九天,才終於走完了繞山三轉的路程。正當其癱軟於地,要好好地松一松筋骨時,忽聽得大蜀山發出山崩地裂的聲響,隨着霹靂聲,大蜀山緩緩開啟一縫,只見山中金輝閃爍,光芒四射。懶漢顧不得歇息,急從地上躍起,流星似地鑽進山中。然而此時懶漢被強光刺得雙目難睜,什麼也看不清。正在其恍惚之間,大蜀山又發出一聲震天動地巨響,大蜀山門開始閉合。慌急中,懶漢隨手抓了一把金牛所食的金豆轉身外逃,不巧此時已慢了半步,懶漢的腿被山門夾去一塊皮肉。

  懶漢回到家中,無心考慮享樂,趕忙去求醫治療腿傷。又歷七七四十九天,懶漢將所剩之最後一粒金豆用完,腿傷方愈。由此,人們傳曰:“貪婪之心不可生,只有勤勞換真金。偷巧獲取無義財,難免災禍殃自身。”說來也怪,懶漢雖貪財不成,可自那以後,周身懶氣盡去,邪念盡消,轉而安心務農,生活亦日漸轉好。而那石磙,即大蜀山的鑰匙,在大蜀山門開啟后,滾進山中,故其後再無人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了。

  大蜀山鑰匙

  傳說當年三孝口街心有塊紅糙石,其下藏着大蜀山的鑰匙。若能拿到此鑰匙,就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取得大蜀山內的金銀財寶。

  不知是何年何月,有一貪婪之人,竟悄悄撬開紅糙石,盜走了大蜀山的鑰匙。這個貪婪之人盜得大蜀山鑰匙后,趕到大蜀山,將鑰匙往山上一放,果然聽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大蜀山門頃刻開啟,萬道金光從山門內射出。這霞光直刺得盜寶人兩眼無法睜開,結果其什麼財寶也沒盜得。然就在此時,從山洞突然傳出“哞哞”兩聲巨吼,隨之竄出兩條金牯牛。盜寶人耳聽金牛哞哞叫聲,趕快去逮。誰知金牛受驚,一牛直奔東南,潛入巢湖,一牛直奔西南,潛入深山。

  又過片刻,大蜀山重又發出兩聲巨響,山門瞬間閉合。盜寶人驚慌失措之中,竟將大蜀山鑰匙丟於山門內。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能打開大蜀山的山門,大蜀山內的無盡寶藏也就長眠山中了。

  再說那兩條金牛,自大蜀山跑出后,就再沒重返大蜀山中,而是經常出沒於肥西縣山南和三河鎮附近。因此故,人們將金牛經常出沒的地方名曰“金牛村”。至今在廬江、肥西仍有“金牛”地名。

  合肥大麻餅

  合肥大麻餅久負盛名,在今合肥“四大名旦”糕點中,位居榜首。合肥大麻餅的誕生,有着一段奇特的故事。

  傳說在元朝末年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在攻打裕溪口時,其先鋒張德勝想到,士兵在水上作戰,若不解決好吃飯問題,定誤戰事。於是他便想到家鄉曾有過一種糕點,若棋子般大,號稱“金錢餅”,遂下令軍炊仿照“金錢餅”,加糖餡並放大,製作成“大麻餅”,以便士兵戰時充饑。如此,既解決了士兵戰時吃飯問題,又省卻了用炊吃飯的時間,贏得了戰機。戰士們首次吃到這種香甜可口的糕點后,士氣大振,一舉大敗元朝官軍。朱元璋聞情,贊曰:“此真得勝餅也。”

  到了晚清時,合肥大麻餅已成為地方特產,其做工亦倍加考究。餅餡除白糖外,尚有冰糖、果仁、青紅絲等,味道香甜。合肥人李鴻章在朝為官時,曾特地從家鄉帶上合肥大麻餅,分送朝臣品嘗,並特製部分奉獻皇宮。

  孰知慈禧太后品嘗后,竟大加讚賞,吩咐再送。為了使送入宮中的麻餅確保上乘質量,李鴻章便指派大管家劉東泰坐肥監製。由此,合肥大麻餅盛名遠揚,劉東泰亦因合肥大麻餅而成了合肥城一位遠近知名的糕點作坊大師爺。

  合肥烘糕

  合肥烘糕為傳統名點,被譽為合肥糕點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說起烘糕的由來,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從軍在外,家裡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時局動蕩,田地欠收,日子甚不好過。為了照顧好老婆婆,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饑。翁老太見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兒子在外,是死是活沒有準定,自己又年逾耳順,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兒媳。一日,翁老太將兒媳叫到跟前,好心規勸兒媳改嫁,另謀生路。然翁媳是個賢媳良婦,執意不從。

  無奈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兒憐媳,漸漸病倒。為了侍候好翁老太,翁媳日日想方設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為了使翁老太能開胃口,一日,翁媳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煎烤,待焦黃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聞此香味,胃口頓開,邊品嘗邊問翁媳道:“這是哄糕(哄糕,即這是什麼糕)?”翁媳為了讓翁老太高興,便隨口付和了句:“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烘糕”。

  卻說這翁老太嘴嘗烘糕,心裏卻記掛著兒子,便有意將烘糕節存些在罐子里:一來好讓兒子回來后能嘗到烘糕,二來也是要告訴兒子,其在外時,媳婦對其照料得很好。

  過了一些時候,金兵終被岳家軍打敗。一日,岳家軍將領劉琦領兵路經翁老太家門口,翁老太一時高興,叫翁媳攙起,拿着其存放的烘糕慰勞抗金將士。因烘糕香脆且甜,將士們嘗后均交口稱讚,從此烘糕的名子就被傳開了。

  後來,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烘糕”。

  大神仙測字

  舊時,合肥有位善占凶吉的測字先生,人稱“大神仙”。一日,有一書生前來測字,手拈一“子”字,相告曰:“我已三年赴考不中,花去家中許多錢財,實無面目回家見人。今想試着做一做生意,待賺些錢后再回去,不知可否?請先生賜教。”大神仙聽后,脫口而出說一“好”字。窮書生追問道:“敢問先生做何生意為宜?”大神仙復答曰:“做什麼生意都可,你只管大膽地去做。”

  另一漢子在旁,也希求得大神仙指點,以便能謀得好運。見前書生所拈“子”字,便復將“子”字拈起遞給大神仙卜驗。大神仙見仍為子字,便略加思忖后回答說:“先生若做生意當大不利,還是不做為好。”同拈的是一個字,為何測意完全相反?分明是大神仙有意糊弄人。漢子在心裏暗自思想,甚不高興,但又不便發火,便暗自決定:我今步隨那位書生之後,他做什麼生意,我就做什麼生意,不信他能賺,而我賺不得;一俟生意成功,到時再來找大神仙理論。

  此二人離開測字攤后,即往農貿市場。卻說那書生聞得今西安甚缺黃鱔,而合肥黃鱔充斥市場,便不假思索,收購了一船黃鱔,打算不日運抵西安。那漢子見后,心想,只聽說西安魚貴,可沒聽說西安黃鱔俏賣。可轉念一想,既然黃鱔生意他能做得,我為何做不得,便也收購了一船黃鱔,於次日緊隨書生之後,向西安進發。

  經過晝行夜趕,眼看就要到西安了。這天晚上,那書生覺得時間尚寬裕,也是途中過於疲勞,便就店歇下,準備稍歇一日再往西安。而那漢子是個機靈的人,心想,這回咱得超前趕往西安,以搶得頭市,定會好賣多賺。於是,他便星夜兼程,於次日一大早就趕到了西安。此時,西安確實鱔魚緊缺,聞知有一船鱔魚運來,小販子們風涌而至,爭先恐後上船批購。瞬間,人群亂擠,盆桶相撞,秩序大亂,致使小船傾刻間重心偏移,造成人仰船翻,一船的黃鱔盡覆水中。那漢子非但沒有謀得利潤,反將血本賠個精光。

  而那書生在第二天才將船慢悠悠地駛到西安。因有“前舟之鑒”,書生將船不急靠岸,而是先將岸上欲購黃鱔的小販子秩序安排好后,再將船近岸依次逐個批售。不多時,一船的黃鱔就全部賣光了,轉眼之間獲取了豐厚的利潤。

  那漢子見此,雖然無奈,但心裏總覺得有個解不開的疙瘩,便返回找到那位測字先生,詢問內中究竟有何玄機。大神仙據實相告說:“那書生來測字時,正巧其傍來了一位婦女,“子”字傍加個“女”子,不是個“好”字嗎?而你來測字時,恰巧對面屋上竄出一隻叫貓,子乃鼠也,鼠遇到了貓,前景能妙嗎?故你二人雖測的是同一個字,因同而果異,道理就在於此。”那漢子聽大神仙所解,似有所悟,又實難同意,無奈生意也做了,本也蝕了,無法挽回,只得苦笑,怏怏而去。

  錢老闆因小鑄大恨

  民國時期,在合肥城內十字街附近,開設有兩戶店鋪。南邊的一戶姓張,開的是布店;北邊的一戶姓錢,開的是米行。因兩家各營一行,井水不犯河水,故相處甚好,堪稱睦鄰。

  此兩戶店鋪老闆有一個共同嗜好:弈棋。故每隔三岔五或生意清淡時,兩人總是要坐到一起,對弈幾盤,以解棋癮。

  卻說一日張老闆應約來到錢老闆店裡,準備弈上幾盤。剛剛坐定,只聽室外有人呼錢老闆,說是來了一位大客戶,要親與錢老闆談筆大生意。無奈錢老闆只得招呼張老闆稍坐片刻,轉身回家。

  張老闆因是日棋癮正盛,故只好耐着性子在室內坐等。約莫等有半個多小時,仍不見錢老闆身影,張老闆在心裏揣度,看來今天棋是下不成了,不如早回,改日再約。主意既定,便起身喪興而去。

  張老闆走後不久,錢老闆就將生意上的事辦好回來了。他一到店裡就趕忙奔入後堂,見張老闆已回,便只好獨自一人坐下來整理帳務。就在這時,錢老闆突然發現其走時丟在檯子上的拾元錢不見了,便轉身詢問家人,其走後有誰來過後堂,得到的回答是眾口一詞,沒有任何人來過後堂。錢老闆感到蹊蹺,翻遍了台上台下,不見錢的蹤影。心想,難到這錢會飛掉嗎?思來想去,不得結果,開始懷疑起張老闆來。錢老闆用手往前額一拍:“對了,這錢肯定是張老闆順手牽羊給拿走了。”

  說來也巧,自打錢老闆丟了拾元錢后,張老闆因忙於生意,好一陣未來找錢老闆下棋,這越發使錢老闆堅信那拾元錢是張老闆拿走的。

  俗話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一晃就有月把時間過去了。這日,張老闆突然來到錢老闆店堂,二人相見,寒暄幾句后,便和以往一樣步入後堂。待坐定后,錢老闆一邊拿來棋盤棋子,一邊帶有自責的口氣說到:“上次因客戶纏着不放走,讓老弟久等,實在不好意思。”說到這裏,錢老闆將話鋒一轉,嘆道:“老弟不知,近來老兄多有不順,生意清淡,客戶上門的多,談成的極少,手頭不濟,那日放在檯子上的拾元小錢竟不翼而飛了,真是倒霉。”張老闆也是在生意場上混了多年的“老薑”了,什麼樣的人沒見過,什麼樣的場面沒經過。聞聽錢老闆之言,未假思索便隨手從衣袋裡掏出拾元錢遞給錢老闆,解釋道:“那日因手頭不濟,久未等着你,又未見到內人,故將這拾元拿去臨時周轉,本想次日即還,結果生意一忙就把這事給忘了,真是對不起。今天陡然想起,故特來致歉,還望海涵。”說罷起身而去。

  張老闆走後,錢老闆獨自一人在內堂,拿着拾元錢左看右看,甚覺不是滋味,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這錢真是個怪物,沒有它不行,有了它也不行,這个中之謎誰能解開?”

  約末又過了月把時間,錢老闆因內堂地面潮濕,擔心時間久了,桌腿會受腐蝕,便拿來磚塊將桌腿墊一墊。就在其移動桌子時,不巧在桌腿縫裡出現那曾丟掉的拾元錢。錢老闆拿起這因受潮濕而發軟的拾元錢,自己的兩腿也象這錢一樣直發軟,一下子就癱倒在椅子上,哪裡還有心思墊桌腿。其夫人見狀,問明情由后,勸道:“改日再相邀張老闆下棋,順便道個歉不就完了嗎?。”錢老闆聞言,斥責道:“真是婦人陋見,把好友疑當成賊,事情能有那麼簡單嗎?張老闆真乃大丈夫也,我和他比,是小人啊!”

  是夜,錢老闆久不能寐,遂起身寫下詩一首:

  爐火要空心,做人要實心。

  處鄰忌存疑,莫當丟斧人。

  吾因拾元誤,悔恨系終身。

  立此作誡銘,但修一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