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意義
中國風俗:嘉興漁家風俗漁家風俗,晨開船如欲轉回,不能立即調轉船頭,須繞路回搖,寓“好人不走回頭路”。晨開船如見狗或蛇或鼠在河裡和船頭游過,野鴨飛過,均視為不吉。第一網捕魚,如捕到鯉魚,認為是“鯉魚跳龍門”,兆豐收;如捕到黑魚,尤以為是喜兆;如捕到白?Y,認為是惡兆,尤忌白?Y跳進船艙,如遇白?Y跳進艙即割下魚頭,謂可免不吉,黑色跳上船頭亦認為不吉。捕到的魚頭上有斑點,兆“生意就在近幾天”;魚尾有斑點,兆“生意在以後”;魚身有斑點,兆“生意旺在中旬”;如正月里捕到身上有斑點的魚,則預兆六月里捕魚豐收。船靠岸並準備過夜時,要將篙子在船頭左右划三划。忌用鐵鏈系漁船。
漁民認為養鴨吉利,可香火不斷,故船上都養鴨,系在船梢,謂“有尾”,又認為鴨養在船尾,可“壓后梢”。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漁民在鍋灶前擺供品,點香燭,謝灶君。漁民傳說灶君是掌管魚的,每年此夜為漁民開放魚庫。敬灶君時選一條活黑魚供祭,敬畢放生,以黑魚游向定年後第一次開船捕魚的方向。新年第一天開船捕魚,漁家在船頭放鞭炮、燒香。
中國風俗:嘉興民風
市境古屬吳越之地,水鄉澤國,“土膏沃饒,風俗淳秀”,民性善良柔順。數千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江南特色突出,特別是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稻-想象作文化和蠶桑文化的民俗,地方特色尤為顯著。其他婚娶喪葬、仗食起居、歲時節日和各地大同小異,但重繁文縟節,“信鬼神、多淫祀”。解放以卑,提倡社會主義新風尚,“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心靈美、語言美、環境美、行為美)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活動深入人心,舊俗或淘汰,或改繁從簡。遠離城市的鄉僻之地,民間禮俗往來尚存古風。本篇所載風俗,以舊俗為主,藉以指證歷史,溫故而知新。
嘉興方言屬於吳語,本篇簡記市區的方言語音、語調及若干詞彙等,供研究者參考。
昔人以為,嘉興民風秉承吳越遺俗,既有吳國“泰伯辭讓之遺風”,又有越國“夏禹勤儉之餘習”。實際上自西漢以後,嘉興儒家文化占統治地位,又深受佛教影響,上述“辭讓”、“勤儉”的傳統確在不斷傳承,至於吳越尚勇好鬥之風已不復存在。自宋代起,論者不斷指出嘉興“民風淳秀”。淳正、秀慧正是嘉興傳統民風的根本特徵。嘉興傳統的優良風氣主要是:
溫厚勤勞
對嘉興,宋朝人說:“土膏沃饒,風俗淳秀”。元朝人說:“罕習軍旅,尤慕文儒,不復凍餒,頗勤農事”。明朝人說:“秉禮之家,斤斤自好,不越矩援(規矩)。”又說:“重廉潔,勤耕織,務蓋藏。“終歲勤勤,餉給予國,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邦,而機軸之聲不絕。”清朝人說:“秉禮義,務耕織。”又說:“崇節儉,勤力作。”這種傳統,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衍留至今。善良守禮、溫和樸實、勤於勞動,是嘉興民風的主流。
秀慧工巧
宋、元、明各代認為,嘉興“土美民秀”、“多秀民,近澤,故文秀”。民風淳秀不僅表現在人聰慧文雅上,而且主要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嘉興在歷史上,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多創造。在宋代就“百工技藝與蘇杭等”,《宋史地理志》謂此地“出奇巧之技”。嘉興的絲綢古今知名,古代的許多工藝曾達到全國最精緻的水平。 崇文好學
文獻記載,嘉興自古“士慕文儒”、“師古好學”、“奇才秀士輩出”、“為文物之邦”、“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這樣,不僅人才輩出“文物煥然”,而且整個社會文明程度較高,“教育涵養者深”,民眾“秉禮義“‘世守其業”、社會得到安定與發展。崇文好學,至今仍是嘉興的好民風。
進取求新
自宋、元以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因素的關係,嘉興人如《宋史地理志》所說“善進取”,能积極適應社會潮流,開通風氣。至近代,嘉興小農經濟佔主要地位,成為農業區域,常被人誤認為風氣狹隘、保守。其實,其主流不僅不閉塞,而且常站在歷史前列。如清末維新運動、反對美國迫害華工鬥爭、保護鐵路主權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农民運動以至抗日戰爭,嘉興人都秉承愛國愛鄉的信念,走在全國進步的行列。解放以來,嘉興人擁護中國共產黨,改革社會,建設國家,更是积極奮發。嘉興人嚮往新事物,渴求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表現尤為顯著。
中國風俗:嘉興漁家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