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同地方的風俗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翻看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古詩詞,我們總可以看到關於清明的不少美麗詞賦,而透過詩句我們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有關清明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的風俗和禁忌
習俗1:踏青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程顥《郊行即事》
相較於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而程顥筆下的清明,卻是個難得的好天氣。詩人穿花過柳,盡情遊覽春光,幾乎樂而忘返。
習俗2:掃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高翥《清明日對酒》
清明節掃墓,是其最重要的習俗之一,並且一直沿襲至今。在這一天,人們帶上祭品,來到先人墓前,撫今追昔,寄託哀思。而高翥來到墓田裡掃墓,見到的景象卻是“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何等蒼涼、悲愴。
習俗3:乞新火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融合了古代寒食節的習俗,因此寒食節中的禁火、乞新火、吃冷食等一些習俗,在今天仍然完好保留。詩人賈島在清明節這天,與幾位好友在園中小聚。晴朗的天氣、飛揚的柳絮,處處春意盎然。尤其是廚房裡,燃起了新火,升起裊裊炊煙,寄予對未來的期許。
習俗4:插柳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趙鼎《寒食》
清明時節,民間一些地方,都有插柳的習俗。清明節插柳,代表着農事的開始,也是為了紀念神農氏。在這個時節里,即使詩人趙鼎身處貧寒之家,也要插上幾根柳條,來標誌剛到來的節令。
當然清明節還有放風箏、踢蹴鞠、吃糰子等習俗,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當然除了風俗以外,清明節還是有一些禁忌要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一些掃墓時的忌諱。比如不能對墳墓拍照;不能帶墳墓周邊的花草樹木或者祭祀貢品回家;嬰幼兒和孕婦等最好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因為這些人身體都比較弱,不適合到陰氣重的地方。
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1、青糰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2、艾�{: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一年四季不生病”。
3、暖菇包:暖菇包是福建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每年清明前夕正值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5、雞蛋: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6、薄餅: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7、大蔥和蛋餅: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總的來說,清明節是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千年的歷史之中囊括了諸多的文化史記,而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無疑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當然不同的地區之間會存在差異,你們那邊清明節會幹什麼?吃什麼?
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