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奉的“毛鬼神”
秦安有些村落至今家裡供奉着一種被稱做“毛鬼神”的神�o,供奉之人,稱他們為“家神”或者“小神”。一提起毛鬼神,秦安人不免有些緊張,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太多地關於“毛鬼神”的可怕的傳說。
比如,普通人一般要是去有供養“毛鬼神”的家裡去吃飯,如果主人不高興,或者“毛鬼神”不高興的話,就會有可能發生非常奇怪的事情,比如,吃飯的人吃着吃着,就會在碗底發現豬屎、羊糞之類的臟物,當然,這還是輕的,有些人吃了之後,隔不了一刻鐘,就會出現胃疼等癥狀;還有一個人如果被“毛鬼神”附體或者衝到,那麼這個人就會又哭又笑,顯現可怕的如同神經病一樣的精神狀態;再比如,有一個人在一家供養着“毛鬼神”的家裡投宿,睡到半夜感覺尿憋得很,就沿着炕沿把尿撒到了地上,第二天,他的臉腫脹得像個大桃子,眼睛麻木得什麼都看不清楚,最後,就問主人:“你們趕緊來看,我睡到你們家,怎麼成這樣了。”主人看了看,笑一笑說:“你們昨天晚上,肯定沒幹什麼好事……不過,無妨,我祭拜一下,等中午就好了。”主人拿了香蠟紙表去他們家的后窖里給“毛鬼神”燒香,中午時分,這個人的癥狀果然全部消失。
再比如,毛鬼神還有偷竊的才能,比如,他們善於把別人家的糧食財物偷到自己家來,甚至連別人家的大糞都能偷來,以前農業社會糞便都是很珍貴的,因此,也值得一偷的價值,現在人可能難以理解了。
再比如,還有一種說法,這毛鬼神也看供養他的那家的情況而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供養他的家庭情況一切都處於上升階段,那毛鬼神就錦上添花;相反,如果這個家庭一直走下坡路,那他也很少雪中送炭,只會落井下石,以偷竊為例,他會把家裡的東西往外偷,正所謂吃里爬外……
那麼,這麼厲害的毛鬼神,其來龍去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起源
據說,“毛鬼神”有兩個來源:其一,姜子牙的舅舅,傳說,姜子牙封神,將人神分途,所有在殷周之戰中的鬼魂都被封為大大小小的神,封到最後,姜子牙的舅舅也跑來,看能不能給自己封一個一官半職,就在門背後探頭探腦,當然,我們也不得而知是哪個門的門後面,因為系民間傳說也無從考證,這姜子牙一看他的舅舅鬼鬼祟祟的樣子,就隨口說了一句話:“你要進來就進來,幹嘛探頭探腦地,像個毛鬼神……”就應了這句話,他就被封為毛鬼神;其二,元代的“韃靼”(秦安話口音“答答”),這是類似於小隊長這樣的一種官職,元代有一項非常野蠻的統治政策,每十家漢人,由一個蒙古人管理,這蒙古人被稱作“答答”,每十家的答答有個特權,這十家漢人,每家要是娶了媳婦,那麼,這個媳婦的初夜權是“答答”的,蒙古人藉此方法欲循序漸進,改變漢民族的血統。但,這樣的野蠻政權並沒有持續百年,元末朱元璋农民起義,設計在中秋夜全體斬殺了“答答”。當時元廷雖氣數已經盡,但還沒垮台,因此,元廷看到大量的“答答”被殺,此事已經無可挽回,就只能順推,最後下令,讓“答答”生前所管轄的百姓去敬奉為神靈,老百姓也接受了這個無奈的折衷的解決方案,敬奉之後,竟然有了靈氣,因此,元明易代也沒有改變這種格局。當然,這裏要說明的一點,八月十五殺韃靼的故事不見於正史,據說,是清人不屈服於滿族之統治而杜撰。筆者以為,關於此事的有無,關係並不大,本文僅攝取其故事在民俗學上的意義。
(三)轉正
秦安話也非常地有特色,所謂“毛鬼神”,“毛”的意思是小,而“鬼”的意思則說明他與死人有關,或者說,他們有“鬼魂”的特點,同時“神”又說明他們有能耐,比一般的鬼魂力量大,或者,他們所具有的能力與神靈類似,但一個“毛”字,又說明他們達到不到神靈的水平。總之,“毛”者,小也;“鬼”者,恐怖也;“神”者,能也。
因此,到明代時,由於明代重視道教,道教在明代得到了大發展,許多法術也產生,這期間也有為專門收拾“毛鬼神”而準備的。得道的高人,是有能力收伏毛鬼神的。
毛鬼神,有些被法師們收服,有些“轉正”,我這裏要重點討論的是轉正的問題,什麼是轉正呢?這是筆者為了大家理解方便借用的詞,一些毛鬼神,在與所供奉的主人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性情慢慢地變得溫和,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不做害人的事情,同時,主人的家族慢慢地壯大,從幾戶人變成一個村落的時候,這個村落也客觀上需要有個村廟,因此,他們就給家族供奉的“私神”(毛鬼神)建一座小廟,當然,廟不能太大,只有像關公這樣的大神,才能享用高大巍峨的大廟,廟裡面一般情況,毛鬼神沒有塑像,只有一個如同一幅畫像大小的紅布,當然,紅布的材料有的普通的,有的像紅色的被面,然後將紅布捲起來,捲成一個布棒,卷的時候有一頭越卷越細,出現一個尖,將那個尖折彎,綁在布棒的棒身上。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可能也是屬於民俗學中的一些特定的暗喻吧,比如,既然“毛鬼神”要轉正,那麼就得收斂其猛烈的個性,這也是一種方式,就像水泊梁山的兄弟要被朝廷招安,就必須改弦更張。轉正之後,“毛鬼神”就成了一護佑一方的正神了。而名稱也由“家神”或者“毛神”變成“大(讀音“代”)王”,秦安有些農村還信奉“大王”爺,一般情況下,不是青馬大王就是白馬大王,據說,被稱作白馬大王的神�o都是屬於“毛鬼神”一類;至於青馬大王,據說當地一些有名望的人或者惡霸地主之流死後,被自己的後代或者周圍的群眾供奉而成為神明。
許多人都不明白,既然“毛鬼神”如此地兇惡,而收服他們的法術或者辦法是有的,那麼,為什麼不把他們全都收拾乾淨,還世界一個太平呢?這個問題可能要聯繫中華民族的民族傳統和特性,信仰與圖騰的根源去解釋。
(四)從圖騰到信仰
伏羲氏起初是以蛇為圖騰,到了最後,與其他部落聯盟的過程中,龍圖騰逐漸形成,體現了這種信仰上的兼容並包和部落的不斷壯大。當然,這一說法,哲學家傅佩榮也許不會同意,因為,他始終認為龍是真地存在過了,如果上古時代沒有龍的話,不可想象,古人會有龍的概念和龍的形象,而且如此地逼真,如此地親切。
不過,我這裏假設龍圖騰是逐漸從蛇圖騰演化來的。從最早的圖騰說起,這樣,探討中華文明的特性就可能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從龍圖騰到毛鬼神被收編,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兼容並包的特色。
其實,這樣的兼容並包,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道教和民間信仰上,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龍虎山上也有專門有“狐仙堂”供奉,據說,當年,狐妖皈依正道,與張天師盟誓,護持玄門;民間有信仰“五猖”或“五仙”的風俗,魯迅先生還有一篇文章叫《五猖會》,天津作家馮驥才在其小說《三寸金蓮》中也提到過這方面的信仰,可見,從南到北都有 “狐黃白柳灰” 的信仰。其實,所謂“五仙”者,,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灰仙(老鼠)“狐黃白柳灰”也,這個“五仙”就東北的地域信仰,東北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什麼狐仙姑之類的形象;而“五猖”者,又叫“五通”,五通之神,五指東南西北中五路,五路路路通,就是所謂的“五通”,想想我們現實中的人如果五路都通的話,那麼,那麼一切都會順心,還有一種說法,這“五通”中的“五”指的是五嶽,那神位就更大了。“除了“狐仙堂”和“狐黃白柳灰”外,在東北地區,還有一種所謂的“走馬仙”,一些人,被人稱為“走馬仙”,其實,就是常說的巫婆神漢之類,“馬仙”們設立神位或者堂口,給人問事、治病,當然,在道教看來,這些人如果真正幫助人干實事,好事,都是有功德的,但是,有些人不業,以奇技惑民,騙人財色,這實不可取,這種事件,不然是,馬仙們修行不高不正,還是人為因素,就不得而知了。”(以上引文來自我的網友王道士的新書《道教知識一百問》中),在西北地區,基本上沒有這方面的信仰,但是,“毛鬼神”的傳說,可以從山西、陝西、甘肅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