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之“天穿節”
天穿節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這一節日風俗從宋代以後就逐漸流失。現在,只有客家等少數地區的人們還有此風俗殘留。 天穿節是元宵之後的第一個漢族傳統節日,時間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幾種說法,以正月二十為多。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
天穿節節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兩說,一般認為該節起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雲:‘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由此可知,東晉時正月二十日已有補天穿的習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轉自趙杏根選編《歷代風俗詩選》,嶽麓書社1990年版,第47頁)詩序所記天穿節的日期,以煎餅置屋上的習俗與《拾遺記》的記載相同,可知此節東晉以來一脈相傳。詩中還提到以煎餅補天穿是婦女所為,並把此節同“媧皇”即女媧聯繫起來。看來清人“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的說法,宋代已然。
天穿節為正月二十三日說。清人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一“天穿節”條記載:“宋葛魯卿勝仲《驀山溪詞?和朱刑掾〈天穿節〉》雲:‘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隨新年樂事。’明楊慎《詞品》引之,雲:‘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習俗。根據楊慎的說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為天穿日的情形,同樣也是由女媧補天的神話形成節俗。明代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也有記載,正德修陝西《朝邑縣誌》卷一《風俗》說:“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這條資料還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風俗。
明代地方誌雖然有天穿節的記載,但是極少。至清代,地方誌中有關天穿節的記載多起來,可知天穿節主要流行於陝西、山西和河南。絕大多數地區的天穿節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陝西省的乾隆《富平縣誌》、乾隆《臨潼縣誌》、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縣誌》、光緒《高陵縣誌》,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陽城縣誌》、光緒《河津縣誌》,河南省的嘉慶《澠池縣誌》的記載。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陝西光緒《渭南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一日,陝西道光《咸陽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緒《重修靈寶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節的風俗與前代相同,一些地區也有補地之說。如前引乾隆《富平縣誌》說:“二十日,置麵餅屋宇上下,曰補天地。”嘉慶《澠池縣誌》記載:“二十日,撂煎餅房屋上,並置地上,名曰補天補地。”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增城也有天穿節,而從日期到內容與北方略有不同。嘉慶《增城縣誌》卷一《風俗》記載:“十九、二十兩日名天機癩敗,掛蒜以辟惡,又作�A�禱神,曰補天穿。”清代地方誌中風俗志有關天穿節的記載說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說天穿節“今其俗廢久矣”是不確切的,此說可能符合江南地區,但在北方和個別南方地區是不適宜的,若從整個歷史過程看,天穿節可能是逐漸衰落的。清代方誌較多記載此節,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書重視歲時節日記載的反映。
關於天穿節的由來,東晉以降的資料多說是源自女媧補天的傳說。女媧之名,始見戰國成書的《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而女媧補天的神話,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撰《淮南子》。該書《覽冥訓》篇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ィ�lǎn)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神話學家袁珂指出:“女媧補天,其目的無非治水。‘積蘆灰’已明言‘止**’。其餘之事:‘斷鰲足’、‘殺黑龍’,乃誅除水災時興波逐浪之水怪;而‘鍊石補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女媧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頁)從是說,則治水在於治“天穿”之水,故鍊石補天。民間以煎餅補天,是模擬女媧鍊石補天的巫術行為。
天穿節的日期與女媧補天神話主旨是一致的。恭弘=叶 恭弘春聲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陽曆二月十九日,陰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之‘天穿’。這是古代科學不發達對氣象的一種解釋。”(恭弘=叶 恭弘春聲《廣州歲時節令通考》,載《嶺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節作為人們對“雨水”期間開始有雨自然現象的解釋是成立的。而女媧補天的神話透露出古人把下雨歸結為天漏的結果,因此,女媧補天即治水的神話勢必會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結合,這就是天穿節的由來。還有資料可以佐證筆者的這一觀點。民國年間修的陝西《安塞縣誌》記載:“二十日,家家吃煎餅,名曰補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內打火,又淋搌布水於火上,謂之‘煉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會蒸發,以火克水。雖然與將煎餅放在屋上象徵補天方法不同,但異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煉干”之俗屬於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交感巫術行為。天穿節融合了女媧補天傳說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
天穿節形成於何時呢?根據女媧補天的神話見於漢代資料,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於黃河流域,春秋時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秦漢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現存文獻對於天穿節的記載是在東晉,且已經成俗,我們推斷,天穿節可能形成於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