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探尋海南“龍”的印跡

探尋海南“龍”的印跡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地處大海之南的海南島,自古以來延續了與中原大陸一脈相承的龍文化,也有因地域特色而凸顯的海龍王信仰,及由此衍生的較為獨特的海神文化。在海南島先民的心目中,海龍王是護佑平安的海神。千百年來,關於龍的文化符號在海南島無處不在,並在歷史長河中演繹得多姿多彩。


  民間信仰源自祭祀南海龍王

  關於海神,先秦的典籍里即有記載。對海神祭祀的最早記錄出現在《禮記・月令》,當中提到了“四海海神”。在唐代,有東、西、南、北4個海神的傳說,每一個海神都有特定名號,如南海神就叫廣利公。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篇《南海神廟碑》中說,四海海神中,“南海神為貴”。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進一步加封南海海神為洪聖廣利王。對海南海神文化有專門研究的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認為,對南海海神的加封,不僅是在政治上國家對疆域控制範圍的象徵,而且也是民間廣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標幟。

  “海南島的地理環境,尤其適合海神的傳播。”周偉民認為,正如明代所修的《瓊台志》中所描述的,海南島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慮危之道,方稱保民”。要想化險為夷,當時人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祭祀海神。“聯繫到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中的龍文化,於是南海廣利王在海南的民間即演變成海龍王。” 周偉民如是認為。

  這種樸素的民間信仰,由島上先民逐漸向外擴散。歷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來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龍王,以祈求安全渡海。據載,唐朝貶官王義方到儋州任吉安縣丞后,為黎族子弟講經授學,是島上傳播中原文化第一人。當他行至南海時,曾寫祭文與船夫一同祭祀海龍王。

  清代學者屈大鈞在《廣東新語》卷六《海神》中作了進一步描述,“溟海吞吐百粵,崩波鼓舞百十丈,狀若雪山,嘗有海神臨海而射。……海神甚靈,(明)嘉靖間有渡海者,見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髮長髯,冠劍偉麗,眾驚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過,有光經久不滅。次日有三舟復見,大噪拒之,風波大作,舟盡覆。語云:‘上海人,下海神。’蓋言以海神為命也。”

  諸如此類的奇異傳說,錄於古籍中或廣泛傳於民間,足以證明海南民間的海龍王祭祀久遠普遍。這種拯救海上災難的傳說,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為了一種信仰。於是,一代又一代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繫於海龍王的保護之中。

  文化符號演繹多彩民俗風情

  在長期的研究和田野調查中,周偉民發現,龍王廟作為一種承載民間信仰和情感的具象載體廣泛存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如鹿回頭半島南邊海路有龍王神州廟,崖城保平港有五龍大王廟,這些廟宇供奉的是五龍大王。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當地漁民會組織規模很大的祭祀活動,祈求龍王保佑一年平安。

  古代的海南陵水就建有3座龍王廟。據道光《瓊州府志》(卷八)載,陵水縣“龍王廟有三:一在城南。此廟由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聘率邑人創建,乾隆五十七年知縣瞿雲魁重修。一在洞樓港,一在赤嶺壁港。”成書於1935年的民國《儋縣誌》(卷四)也記載,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龍王廟。

  從久遠的年代起,海南各地的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每年端午節這天,海南人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卻一定要洗“龍水”。據說,海南先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願望,認為屈原投江后變成了龍神,會在端午節這天出來活動。這天所有的水也就變成”龍水“,人們洗”龍水“可以得到龍神的保護,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海龍王信仰不僅在海南漢族中流傳,也是島上少數民族共同的民間信仰。周偉民說,海南的黎族,除了世居島民外,也有由島外遷移而來的百越人。而百越人的文身習俗,也與向海上龍王祈求護佑平安有關。百越人在身上文上蛟龍圖案,寓意倘若不小心落入水中,海中蛟龍見了文身,認為是同族便不會傷害他們。

  海南苗族的民間祭祀活動中,也有每年農曆正月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跳招龍舞的習俗。舉行祭祀儀式時,設壇焚香,殺雞、宰豬祭拜祖先。祭拜完畢后,由文、武大道公手持代表龍的長木劍,頭戴龍帽,身穿綉有龍圖案的長袍,帶着小道公以舞蹈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招龍的各種動作,祈求龍保佑豐衣足食,風調雨順。

  南海龍王信仰與貿易有關

  人們對於南海龍王的信仰和崇拜,隨着唐代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發達而日益興盛。

  南海海神被封為廣利王,是“廣徠天下財利”之意,也為“廣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後,南海貿易日益繁榮。當海上絲綢之路的船舶頻頻來往於廣州、揚州、泉州等港口的時候,海南島是南海航行的必經之地,一些港灣也成為往來商船避風的場所,宋代來海南貿易的外國商人顯著增加。宋代宰相李光貶海南后,曾寫下《阜通閣》詩,描繪宋時海南與海外通商的情景。

  “除了作為一種信仰觀念歷代傳承之外,海南人還將龍從一般動物形象中抽象出來,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名稱。而這又是多元的,如許多地名含有‘龍’字,如龍昆路、龍舌坡;建造龍王廟供奉龍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海南黎錦精華龍被等。”周偉民說,龍信仰廣泛存在海南民眾的生活中。

  “二月二,龍抬頭。”自2005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海南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每年都會舉辦中國三亞龍抬頭節。其核心活動是南海龍王暨南海祭祀典禮,將中國古代的四海之祭、現代海洋文化意識、海洋國土觀念融匯灌注於傳統祀典之中,並融入海南本土民俗祭海禮儀,從理論和形式上提升這一淵源有自卻長期以民俗形態傳承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