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理白族“三公主”的傳說
在雲南大理白族民間,每年的農曆二月初都有接三公主習俗,此習俗始於南詔時期,延續了1300多年,見證的是一段民族團結的歷史。 唐朝初年,細奴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帶建立了地方政權南詔國,成為...
在雲南大理白族民間,每年的農曆二月初都有“接三公主”習俗,此習俗始於南詔時期,延續了1300多年,見證的是一段民族團結的歷史。
唐朝初年,細奴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帶建立了地方政權南詔國,成為南詔始祖。公元650年,他在巍山的山於 山龍(拼字)圖山上修築都城山於 山龍(拼字)圖城,直至公元738年皮羅閣遷都太和城,73年間曾有三代南詔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習俗,最早就起源於細奴邏時期。傳說,白子國的三公主金姑,從大理下嫁細奴邏,她賢淑聰慧、慈善愛民、樂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帶)和洱海地區各族群眾愛戴。雖然三公主遠嫁他鄉,但故鄉人民十分懷念她,每年都要把她從巍山接回娘家過年。
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眾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到這裏舉行祭掃活動,並按生前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區的白族群眾身者白族龐裝,按時到達巍山縣的龍於山舉行念經和朝拜三公主的紀念活動,並和當地彝族群眾舉行聯歡,打霸王鞭、打歌和對唱調子,於十三日凌晨用白馬馱着從三公主身上換下的白族服裝(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參加繞三靈等節日活動。他們打着紅旗,吹着噴吶,敲鑼打鼓,邊走邊喝白族調子,興高彩烈地離開巍山返回大理。
“接三公主”活動中,人們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還要拜祭其他神靈,最後到巍山伽藍殿拜祭。楊光�漚檣埽嘿だ斗褐阜鵂宜略埃�也指守護寺院的神靈,佛教中認為有十八伽藍。傳說,細奴邏也被封為伽藍,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時要到伽藍殿祭拜,得到他的許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如果接三公主這天下雨,他們更是歡天喜地,認為這一年大理壩子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繞三靈后,他們又將三公主送回巍山。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從南詔至今,年年如此,歷久不衰。1978年以後,接三公主時已不用白馬,改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來代替白馬,節日儀式和隆重盛況依舊。
農曆二月十二這天晚上,參加“接三公主”活動的白族、彝族群眾,都要打歌對調,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兩個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蘆笙、刀舞,會在同一個旋律中盡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團結和睦的千古華章,千百年來未曾中斷。
“接三公主”活動包括了祭拜、誦經、祈雨、娛樂等內容,起始時間為農曆二月初九。這一天,白族群眾從大理啟程前往巍山,當天到巍寶山祭拜細奴羅和三公主。初十到達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倉鎮。十四日到達大理市下關七五村,十五日到達大理古城城隍廟祭拜。十六日到達灣橋鎮灣橋街,十七日到達喜州鎮慶洞村聖源寺,至此整個活動結束。
雲南大理著名的地方小吃“過江餌絲”就與三公主有關。相傳三公主嫁給細奴邏后,精心操持王宮內的事務,使宮中各項活動運行得井然有序。由於古時的蒙舍四面環水,三公主每次回家都要跨越額骨阿寶的陽瓜江,才能將蒙舍城內最著名的扒肉餌絲帶回到大理。由於路途遙遠,為了不改變其特殊的口感,聰慧的三公主便將餌絲和扒肉分開來盛裝。這樣暨保證了色鮮味正、清淡適中,又滿足了眾人的不同需求。從此大理周邊的許都地區便開始逐漸流行起這種吃法。
大理白族群眾十分懷念這位公主,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他們來到彝家山寨的巍寶山上,將帶來的新衣給三公主的塑像換上,將舊衣服用馬馱回去,而三公主創造的這種餌絲的獨特吃法也由於食用過程中餌絲在兩碗間的過渡和跨越陽瓜江等原因,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過江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