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客家處處有“伯公”
廣東客家地區普遍流行敬祀“伯公”之俗。“伯公”神位處處皆有:在住屋內有鎮宅土地龍神伯公、灶頭伯公、床頭伯公;在室外田野則有塘頭伯公、田頭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橋頭伯公、大樹伯公、石頭伯公等等;在祖墳旁還要專門建造一個後土伯公神位。對一些轄地較廣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則尊稱為“公王”或叫“社官老爺”。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是“伯公生日”。虔誠的人家要給各處伯公上香、敬茶,辦三勝、果品敬祀“公王”、“社官”。有的地方還舉行春秋兩次盛大的“作福”祭典,在春季的“作福”祭典中,人們向“伯公”祈福、許願,到了秋季則要向“伯公”完福、還願。
所有的“伯公”都沒有高大的寺廟和神像,一般只有一個矮小的土神龕,立一塊石碑或木牌,有的只貼一張紅紙或設置一塊石頭,代表伯公神位。
目前,在省內有三處最富盛名的伯公神位:一處是梅州城區較場背的“社官”,另兩處是梅縣城郊的“泮坑公王”和揭西縣的“三山國王”。這三處伯公終年煙火不斷、香客如雲,海外歸僑更是虔誠之至。所謂“社官”原是梅州城郊的一方土地神,“泮坑公王”跟“三山國王”同是粵東地區的三處山神土地的封號。據傳,在唐代,唐太宗征太原,攻城不下,這三位山神顯聖,立了戰功,被敕封為“清比盛德報國王”、“助歧明肅寧國王”、“惠威宏應豐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