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的祭孔典禮簡介
坐落於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街的北京孔廟,是座保存完好、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皇家廟宇。這裏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地方。
祭孔典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禮儀,標榜着統治者對孔子和儒學的尊崇以及文德治國的策略。北京孔廟始建於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成之初便定下了祭孔之制。《元史》載:“大德十年八月丁巳,京師文宣王廟成,行釋奠禮。牲用太牢,樂用登歌,製法服三襲。”歷經元、明、清三朝,見證了無數次祭孔盛況。祭孔為國家大典,禮儀章程由皇帝欽定。繁文縟節,重章復典。歷代祭孔儀式不盡相同,至清代遂成定製。
北京孔廟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上旬丁日大祭兩次,即所謂“丁祭”。祭孔前日,宰殺豬、牛、羊,整隻烹好擺放於孔子靈位前,即所謂“太牢三牲”,另有清洗調製好的瓜、果、菜、蔬、魚、肉、稻、谷等食物分裝在禮器中,按順序整齊地擺放在孔子靈位前。是日,午夜過後,參祭人員便忙碌起來,燭火熒熒,人頭攢動,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參祭人員主要由祭祀人員包括皇帝(主祭官)、陪祀官、分獻官和司禮人員(通贊、引贊、鳴贊、讀祝生及樂舞生)組成。釋典在鐘鼓齊鳴中開始,參祭人員列隊緩緩步入孔廟大成殿前,在司儀的引導下行祭孔之禮,整個過程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六大步驟,寓意迎接孔子的神靈、祀饗孔子的神靈(向孔子的靈位獻帛、獻酒,宣讀祝文)和恭送孔子的神靈。
典禮的高潮是“三獻禮”,主祭官在大成殿前向孔子靈位獻爵、奉帛、行跪拜禮,樂舞生跳“六佾舞”。按規制,只有皇帝才能步入大成殿內祭拜孔子,親王只能立於大成殿的月台上,而大臣就只有在台階下遙拜了。釋典結束后,供品分發給參祭人員,以求得到孔子神靈的庇護,據說還能增長智慧。因為孔子生前最講禮制,而樂舞是禮制的象形符號,孔子也精通樂理,求學時曾“訪樂萇弘,學琴師襄”,聞韶樂謂之“三月不知肉味”,所以樂舞伴隨着整個祭孔過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為“大祀”,按帝王之禮使用“八佾舞”。祭孔樂舞以樂、歌、舞三位一體的形式頌揚了孔子一生的功德,一個動作代表一個字,四個動作為一組,即四字贊語,串聯起來就是歌頌孔子的詩句。文舞生左手持龠(一種竹制的似笛而短小的樂器),右手持羽(華麗的野雉尾),象徵文德;武舞生則手持干戈(古代的兵器),象徵武德。穩重凝練、剛勁舒展的舞姿,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的服飾充分體現了舞蹈語言的藝術魅力。
現代祭孔儀式源於清代祭孔典章,隨着時代發展多有改進,但核心內容不變。1988年9月山東曲阜孔廟根據保存的史料典籍編排了祭孔樂舞,並舉辦了仿古祭孔表演,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2002年9月28日,北京孔廟為紀念孔子誕辰2553年舉辦了祭孔樂舞表演,吸引了國內外遊客觀摩。2005年9月,中央電視台直播全球孔廟聯合祭孔大典。今年9月,兩岸四地同祭孔,共唱和諧之曲,祭孔儀式已不單是一種仿古表演,越來越成為彰顯中華文明、連結民族情誼的重要文化載體,千年傳承,盛世華章,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