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漢字文化――“天雨粟,鬼夜哭”

 漢字文化――“天雨粟,鬼夜哭”


    上古時代,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用結繩來記事。到黃帝時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倉頡創造了文字。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說文解字?敘》里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指鳥獸行走留下的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書契就是契刻文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中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倉頡的身份是史官,史官是文化較高的人,以記事為職責,是最需要文字的人,因此可以認為,初始的漢字是以倉頡為代表的史官創造的。

  《淮南子》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漢字的產生驚天地,泣鬼神,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裡哭泣。漢字的產生為何會使“天雨粟,鬼夜哭”?那是因為有了漢字之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簡單地說,“天雨粟”寓意中華民族因為有了文字,變得更聰明,思想更開闊,生產能力、創造能力大大增強;“鬼夜哭”寓意漢字的產生真正揭開了天地的奧秘,使中華民族智慧增強,鬼神從此難以主宰人類的命運了,因此只能在黑夜裡哭泣。

  根據考古家的發現,中國在甲骨文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各地曾有多種文字,比如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上發現有殘留十一個字的“丁公陶文”,距今4000多年。後來隨着各部落、酋邦的戰爭與交流,多種文字消亡了。商代甲骨文與周人文字相結合,經過不斷髮展演變,形成了現在的漢字。

  現在的漢字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甲骨文字主要是由圖像符號構成,也就是說以象形文字為基礎,構成了四種類型的文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因此《說文解字》提到:“倉頡之始作書,蓋以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繪製象形,字是在文的基礎上孳生。后合稱“文字”。

《周易?繫辭》里描述八卦的產生:“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話用來描述漢字的產生也是非常恰當的。漢字就是產生於形象的模擬,萬物形象的符號化形成了漢字的基礎。

  通過考察漢字字形,可以大致了解該字的字義,因為擺在你眼前的就是一幅幅“圖畫”。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掘字中隱藏的豐富人文意象。在上世紀初,研究東方文化多年的美國人芬諾羅薩已經發現了這一點,他稱之為“漢字的隱喻作用”。他說:“中國每一字之源流,觀此字即知之,雖隔數千載,而其隱喻進展之跡,猶顯而易見,且或存於其字之意義中焉。”英國漢學家李約瑟也認為:“因為字的形制是以圖畫象形為主,所以我們還可以從聯想上尋繹它們的意義和相互關係。”漢字真是能引起人們的無限聯想!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國大夫潘黨,有一次建議楚莊王,既然在中原戰勝了強敵晉國,應該讓敵人和我們的後代都知道這樣的豐功偉績。楚莊王回答:“這就不是你所知道的了。‘武’這個字,是由‘止’‘戈’兩個字組成,何謂止戈為武?使用武功,本來就是為了懲罰強暴,止戈息戰,安撫百姓啊。”他接着說,周武王在武力推翻殷商王朝之後,曾經寫過一首《頌》和一篇《武》文,昭示全國說:武力征伐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得天下太平。

  許慎的《說文解字》以及後世歷代文字學家,都以“止戈”解釋“武”字。然而,要是從字源分析,“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一隻手持戈,加一個腳的形象,表示拿着武器行軍征伐打仗,只有動戈,哪裡有止戈的意思呢?但是 “止戈為武”這樣的解釋,卻從一個側面表達了古人嚮往和平的美好情感,反映出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意趣。這就是漢字的魅力主要所在!漢字之中的人文意象,是隨着漢字不斷演變而不斷被賦予,且通過漢字本身表現出來。漢字,不僅有文字學的意義,還有文化學上的意義。

 這樣,通過對一個個漢字的拆解與闡釋,我們就可以“重建”古代人的生活――他們的器用、制度、習俗、觀念、思維……。從中我們也會知道,隨着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漢字的字音、字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字義如何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變得越來越繁富,更多的思想、觀念附加在漢字之上,並通過漢字字形、構件組合直接表達出來,從而積澱成當今漢字瑰麗的人文景觀。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記載的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料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漢字本身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漢字作為傳承文化的信息載體,是由這兩方面共同造就的。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特色,如意象思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道德價值觀念等,都可以在漢字中找到它們的原始影像。研究中國文化,不研究漢字是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