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北京的廟會是什麼樣子的嗎?
每當提到廟會,必然想到廟。中國最早的廟,當是祭祀先祖的所在地。至於為神立廟,那乃是周代以後的事了。從古代文獻上可以得知,周代宗廟之旁便有廟會了。這就是《考工記》上所說,"匠人建國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祖即宗廟,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與宗廟、社稷已經有了聯繫。六朝以後,佛教寺院,道教宮觀日漸增多,於是附於佛寺、道觀的廟會也就逐漸興盛了起來。
昔日北京的廟會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一是以進香敬神為主的廟會,這就是每逢祭日,廟中的主持人開廟,讓信仰佛道的信徒入廟進香。這種廟會是以進香敬神為主。雖然也有娛樂與做買賣的商業活動,但只是附屬的。這些廟寺多是在陰曆每月初一、十五開廟,如呂祖閣的廟會就是屬於這種形式。
二是借佛游春形式的廟會。此種廟會以遊樂為主,宗教與商業為次要的活動,參加遊樂的人又以婦女為主,昔日陰曆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雲觀廟會;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廟會都屬於這種形式。
三是在廟中及廟外街巷設立定期集市進行交易形式的廟會。商業貿易是廟會的中心內容,宗教活動只留遺迹或蕩然無存。象東城的隆福寺,西城的護國寺每月都要舉行數次的廟會就是這一種。
四是雖然用廟會之名,而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廟的範圍,完全以交易為主,娛樂及宗教活動根本不復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來是從火神廟會發展而來,但火神廟會早已停止了,於是交易活動便移至廟外的街上進行。 北京的廟寺很多,據說城內外共有840餘座,然而並非所有廟寺都有廟會。截止1930年統計,城區尚存的廟會為20處,郊區為16處,合計為36處。按其廟寺的面積和集會市場面積的統計,以土地廟會為最大,以下的次序為隆福寺、白塔寺和護國寺。因此昔日北京有四大廟會之說。但按熱鬧程度而論,當推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了。因此又有"東廟"和"西廟"之說。
以進香敬神為主要形式的廟會,首先要談的是呂祖閣,它是明代所建的廟宇。地處前門與宣武門之間的西半壁街。這座廟是為紀念呂洞賓而建的。據說呂洞賓乃唐代長安人,名岩,字洞賓。由於他兩次考取進士都未中,年歲已過花甲,於是便不再求其功名,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後來他得了道,成了世傳的八仙之一。
呂祖閣不大,殿僅兩層,廟內供奉着呂洞賓塑像一尊,其像仙態逼真。每月初一、十五開廟两天。直至民國初年這裏的香火仍很旺盛。進香者中有男亦有女,他們來這裏進香多是為求籤或求葯的。求籤的人希望借簽以卜所求之事的吉凶;求葯的人多是自身或家人久病不愈,想將希望寄托在這裏的一兩包爐葯上,實際上這哪裡是葯,只不過是香灰而已。
再說藥王廟,京城藥王廟出名的有4座。這便是南北藥王廟和東西藥王廟。藥王廟中供奉的神非只一人,有伏羲、神農、黃帝,還有一些朝代的名醫,如唐代的韋慈藏、孫思邈以及扁鵲、張仲景、華陀、王叔和等人。由於這些人在庶民百姓中都有一定威望,因此長期以來得到人民的敬仰,這樣他們的塑像才一個個地被請進了廟裡,為人們所供奉。 在四座藥王廟中,以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的南藥王廟為最大,香火也最盛。每月初一和十五開廟兩次,此外農曆四月二十八為藥王生日不僅要開廟,而且還在廟中的戲台上演戲。戲台上有塊匾額,上面寫有"道濟群生"四個大字。據記載這座廟為明代武清侯李誠銘施捨所建。廟中殿宇宏偉,塑像怪誕,比如伏 羲的塑像為麒麟頭,龍嘴,龜牙,長毛;神農則被塑成龍臉,牛頰的怪模樣,使人望而生畏。廟的后樓建於康熙年間,登樓便可眺望天壇。廟之內外綠樹成蔭,長垣一周將整個廟宇圍繞,真是個寧靜之所。每當開廟之日,信男信女須一大早來到這裏焚香敬神。中午過後這裏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來這裏進香的人,有的是祈禱藥王消災除病的,更有的是葯界中人,他們來此是祈求藥王賜給他們買賣興隆,萬事恆通的。比方過去北京的同仁堂、西鶴年堂、永安堂、乾元堂、東安堂等藥鋪,每逢初一、十五和臘月三十晚上都要派夥計到藥王廟進香。同仁堂還往往在四月二十八藥王生日這天,於藥王廟宴請同界知名人士,並聘請名角唱戲。
除了這座香火旺盛的南藥王廟外,在舊鼓樓大街北口,西絛衚衕東口處有座北藥王廟,廟內曾存有清代洪承疇碑兩塊;西藥王廟在地安門外,什剎海西,現在為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廟中原有碑石一座,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那碑就只剩下碑座了,碑身早已無影無蹤。這是因為碑身上的文字敘述了此廟為明代奸臣魏忠賢所建的原故。此廟地處什剎海濱,沿堤傍柳,鷗波魚藻,別有一番情趣。此廟同樣是每逢初一、十五和藥王生日開廟。
座落在東直門內大街路北的東藥王廟,其規模較小,僅有一層殿,因此北京人呼之為小藥王廟。廟內異常清靜,"竹影搖青,苔痕帶碧",頗似仙人所居之處。
上面所說的這些廟宇,每逢開廟之日,都是以接納善男信女的香火為主,雖然這些廟宇在開廟之日也有商販設攤,但"市皆婦女零用之物,無甚可觀。"
白雲觀和蟠桃宮廟會,乃是借佛游春的典型廟會。白雲觀座落在京西,距西便門僅一里地。素有"天下第一觀"之稱。其前身為唐開元時所建的天長觀,金朝泰和時更名為太極宮,元太祖時又更名為長春宮,道人邱處機於此主持北方道教,待邱處機辭世后,其弟子清和道士又於宮的東側建一道觀,名為白雲,以此地供奉邱氏遺骨,後來長春宮漸漸變成了廢墟。 白雲觀佔地面積寬廣,宮觀巍峨,廟前有牌樓,走入山門左鍾右鼓,殿有5進,第4進殿為邱祖殿,邱處機被塑成皙白嫩肉的象個婦女。像前有一用木疙瘩雕成的大缽,缽外刻有乾隆所題的詩,缽內可容5斗米。據說在清代,只要觀里缺糧,道人即可持缽到宮中,皇帝必然要賜錢糧。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九為白雲觀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初八這天來這裏拜星神,燈節時,殿外的牆上高懸繪有古代故事的紗燈。到了十八這天的夜晚,不少男男女女便寄宿於白雲觀中,因為據說這天是"會神仙"的日子,虔誠有緣的人就能與神仙相遇。就是由於"男女雜沓",且少女們"故意今朝裝束俏,纖纖輕撥琵琶調。一彈彈出有情聲,哄盡相思惡年少。"於是觀內是夜往往發生不少風流韻事。這也許是古代遺風的一種流傳罷了,因為周代的廟會則有"仲春之月,會會男女,於此時也,奔者不禁"的記載。至於鬧得太不象話了的時候,甚至皇帝還要下詔禁止呢!如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二十五日,有一個人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是日邸鈔御史張廷燎奏,京師城外白雲觀,每年正月間燒香賽會,男女雜沓,並有闌房屈曲靜坐暗室,托為神仙怪誕不經,請嚴行制止,詔從其請。"
十九日是邱處機的生日,是日稱"宴邱"或"宴九"。觀內進香之人有不遠千里而來的。昔日還有一些權貴在這天散錢布施,以求長生不老。
觀內外商販甚多,其中以賣食品和玩具的攤子為最多,觀的北門外有跑車跑馬的場所,從初一到十八,這裏天天下午有跑車跑馬的活動。此外,廟會期內還有"舍大饅頭"、"打金錢眼"、扭秧歌等娛樂活動,其熱鬧情景真是"沉沉綠鬢凝香霧,駐馬郊西人似鶩。晝鼓秧歌不絕聲,金釵撒下迷歸路。"
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廟會更有一番情趣。蟠桃宮廟會,北京人也管它叫娘娘宮廟會。這是因為宮內主要是供奉着兩位娘娘。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廟會期。初三這天最為熱鬧。據說這天是王母娘娘設蟠桃會的日子,也是"上已"日。屆時座落在東便門南的蟠桃宮人山人海,香火極旺。清代,仕女們多在東便門內的堤柳之陰,走馬射箭。實際上這乃是古代"踏青"之俗的繼續。民國初年還在廟后修築了賽馬場。由於廟會之時正值暮春時節,因此氣候宜人,所以在這裡能看到各種雜耍,並能品嘗到應時的各種小吃。 以商業活動為中心內容的廟會,也是昔日北京最熱鬧的廟會,這便是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了。"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閑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這便是清代中期隆福寺和護國寺廟會商業活動的寫照。
護國寺在西四北,現在的護國寺大街路北處。它原來叫崇國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脫脫的故宅,寺內曾有脫克脫夫婦的塑像和舍利塔兩座。每月逢七、八便是廟會。廟會上的攤名目繁多,如綢緞、布疋、衣飾、瓷器、古玩字畫、扇子、炊具、醫藥、食品、花木、測字算卦、賣藝、雜耍等等,真可說是數不勝數。清代護國寺廟會相當興盛,據說這是因為北京清代居民結構向有"西貴"之說,也就是多數旗人宅門在西城。所以他們的"日用所需多取給於廟會"。待清末民初以來,隨着旗人的破落,護國寺廟會也日趨衰落了,而東城的隆福寺由於地近租界,不少民國宦吏又多居東城,因此它便更加興盛了。
隆福寺建於明朝景泰年間,前後五殿,供奉三世佛、三大士。建成以後,據說景泰帝曾要親臨其寺進香,但遭到太學生的反對而作罷。可是它一直是朝廷的香火院。因此這裏的香火向來很旺。清代時,隆福寺的廟會逐漸演成了商業性的集會。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大火,廟內頭層大殿被焚,從此廟內香火斷絕,隆福寺便成了"百貨具備,遊人甚多,絕不禮佛"之所了。
隆福寺廟會就其規模來講是比較大的,它包括廟內的各種商攤;廟前正對山門的神路街;廟門左右的東西隆福寺街;神路街南口前的豬市大街。廟內商攤可分為三路。由正門進去的中路上有賣布疋、絲綢的攤子,賣古玩的攤子和各種雜耍賣藝的場子,還有賣茶湯、豆汁、扒糕、灌腸、餛飩、麵茶等的小吃攤。東西路以賣雜貨的攤子為主,其中最具藝術特點的是賣身穿戲裝人物造像的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