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佛教禪宗的演變歷程(3)

佛教禪宗的演變歷程(3)  達摩以來,禪門多奉行“一僧一庵,一衣一缽,隨緣而往,不恆其所”的雲遊化緣方式, 許多禪師行蹤飄忽,很難發展門徒。至僧璨一代,門徒已寥寥無幾。道信對這一傳統戒行方式進行了改革。他在雙峰山大興土木,廣收門徒,大力倡行定居傳法,這對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道信主張禪戒修持並舉、漸修與頓悟相通、參禪與勞作并行的禪法,其綱要是“心凈即佛”、“佛即是心”,這使一切禪修都歸結為修心。由於堅持“心靜即佛”, 道信並不主張遠離俗務,刻意與世事劃清界線,相反,他開創了農禪並重的禪風。這一禪風的開創使僧眾身體強健,自給自足,寺廟對官府的施捨和信徒供奉不再依賴,道場地位日益獨立。五祖弘忍是黃梅本地人,在雙峰山受傳四祖衣缽。由於四祖、五祖法名遠播,天下禪徒雲集黃梅,四祖寺一時容納不下眾多僧人,弘忍便在東山借地再建一寺。弘忍繼承和發揚了道信定居傳法、農禪並重的禪風,對傳統修禪方式做了大膽的改革,創造了一套更簡明 易學的更加人間化、中國化的禪學方法。他的禪法核心是“即心即佛,見性成佛”,修持觀較之四祖更為簡明:“守其本心”、“頓悟成佛”。弘忍進一步把達摩以來的游化乞食的傳統戒行方法具體落實到實際禪修生活中,繼續道信開創的農禪並重法。在這些禪法與修持方 法的基礎上,禪宗的理論體系和基本組織形式得到初步確立。弘忍在東山寺弘法期間探索出的這一套禪學思想體系便是後人所說的“東山法門”。“東山法門”指引下,弘忍門下湧現出眾多高僧大德,如慧能、神秀、法如、惠安、玄賾、智德等。其中慧能得弘忍衣缽成為六祖,是禪宗史上集大成的人物。      慧能對禪法的改革源於對“東山法門”的深刻理解,同時又有很大的創新。他將繁瑣的經論改革為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的禪學文字。他主張禪修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樣的、自然的、隨意自在的。他將“東山法門”中“端身正坐寬放身心”、“善調氣息得以真心”等較確定的修持方法加以擴充,主張“無念”和“定慧”,創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活動來修禪的方式。由於慧能的完整的禪法理論與修持法總結了前人之長又淺顯易懂,同時含義深 雋,把一度為貴族專用的佛教信仰推廣到極致,禪宗由此光耀天下,到中唐己至“凡言禪者 本能也”,“天下無寺不禪”的地步。      黃梅作為孕育禪宗的土壤,因為歷史上多位高僧大德在此地巧獲機緣和其秉自天然的靈秀山水成為佛教聖地。“東山法門”置根於黃梅, 對黃梅千百年來的風土人情,對周邊民眾生活乃至意識形態的影響非常深遠。      黃梅縣宗教信仰中以佛教信仰占絕對主流,全縣縣級以上宗教場所共有五個,除泰源觀為道教場所外,其餘四個全是佛教道場。其中江心寺、妙羅寺屬縣級單位,四祖寺屬省級,五祖寺是國家級宗教場所。除此之外另有十餘個寺廟散見於黃梅縣大小鄉鎮,為信徒宗教生活提供了場所。這些寺廟大多繼承和發揚了 “東山法門”的修持方法,以廟養廟,條件稍好的寺廟還可以廟養才,為中國佛教界輸送人才。僧徒的修持在誦經念佛、靜心打坐的基礎上,與世俗事務有了不少聯繫,較之以往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