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就是預先說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小的預言是預言某個人某件事,或者預言某個人一生的命運;大的預言是預言某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預言現象是人類社會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人類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預言,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社會也都存在着預言文化。以下介紹幾个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知名預言。
《乾坤萬年歌》也有人簡稱《萬年歌》,相傳這首詩歌式的預言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呂望所作。《乾坤萬年歌》較不出名,也少為人所知。但它卻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個關於社會興衰的大預言,而且至今仍有很多部份沒被破解。清朝漢嚴光曾有註釋。
《馬前課》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所作。提起諸葛亮,人人均知其足智多謀與神機妙算,卻未必知道他曾寫過預言。相傳諸葛亮於軍中閑暇時寫了一個《馬前課》,是預測天下大事的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馬前面占卜一課,就是起一卦的意思。諸葛亮的《馬前課》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預言書更容易破譯,因為它非常規則,每課預言一個歷史朝代,並按着歷史演進順序來描述。而其他預言講歷史大事,因為有的時候一個朝代有很多大事,有的朝代大事要少一些,不規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預言的朝代對應起來。
《馬前課》共十四課。前十課是已經發生應驗的預言,從蜀漢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的誕生,非常準確。還有四課供有識之士探索。讀者有興趣不妨一試,或者能破解一二也未可知。
《步虛大師預言詩》這首預言詩,一開始敘述了步虛大師做此詩的原由,按照詩中所說,步虛原為隋朝大將,因傷感天下迷亂,國事荒廢,遂入天台山修道,步入佛門以求菩提聖果。他刻苦修道,效法達摩祖師面壁九年,終於得道。他的預言比較特殊的是不談與他接近的年代,而是預言遠隔他十代之後的事情。依歷史來看,也就是清朝之後民國開始的歷史事件,也就是專門談我們身處的這一世紀中的事情。
《步虛大師預言詩》對近代歷史講的尤為詳細,而明智者不難看出,最後一段才是步虛大師真正要表達的,確又顯出不敢明言之隱�傘G懊媧蠖文諶菘瓷先ナ竊讜ぱ岳�史,實則為最後的一段作墊而已。古今所有其他預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推背圖》是廣泛流傳中國民間一部堪稱神奇的預言書。它是唐初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由司天監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撰寫的圖讖,共有六十幅圖像,原本分第一卷(前四十象)、第二卷(后二十象)。每幅圖像下面附有“讖曰”和“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朝起至今,以至未來,中國歷朝歷代發生的大事。書名《推背圖》是根據第六十圖像(最後一象)中的頌曰“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而得。
由於歷史上《推背圖》的預測過於準確,一直成為歷朝歷代當權者的禁書。也因為《推背圖》流傳久遠,其間不乏有人偽作版本,目前較為可信的為明末清初才子金聖嘆批註的金批本《推背圖》。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金聖嘆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中。
《禪師詩》是唐代高僧黃檗所作。黃檗是位很有造就的著名禪師,是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祖師臨濟義玄的師父。不熟悉的人可能不知道他,但他的著名的詩句確是千古留芳。他在《上堂開示頌》中寫道:“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四首《禪師詩》對明朝滅亡、清朝各代、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國民黨退守台灣等事件,其特點是以政權和帝位為線索,進行了準確的預測。
《梅花詩》是北宋大儒邵雍所著,他刻苦好學,當時有高人李挺之見其好學不倦,就傳授了他《河圖》、《洛書》、《伏羲八卦》等易學秘奧。他融會貫通、妙悟自得,終於成為一代易學大師、風靡遐邇的鴻儒。《宋史》記載他“智慮絕人,遇事能前知”,對後世易學影響很大的《鐵板神數》和《梅花心易》都是出於邵雍。
《梅花詩》一共十首,預言了他身後中國大的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還是寫給修鍊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他的預言從宋朝開始,而且起始句“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伸手不凡,立意高遠。最後一首的這一句“數點梅花天地春”是畫龍點睛之筆,全詩的題目即來自這裏,所以叫《梅花詩》。
《燒餅歌》是劉伯溫所留的知名預言。它為何叫做“燒餅歌”呢?據說於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里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伯溫晉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着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伯溫入殿晉見。
劉伯溫入殿後,太祖便問曰:“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劉伯溫掏指一算,回答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所見碗中為一燒餅是也。”明太祖不得不為之讚歎,並向劉基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這就是“燒餅歌”的由來。它預言範圍從明朝始乃至現代。
《金陵塔碑文》的預言範圍從中華民國開始到現在及未來。金陵塔在南京城郊,乃明朝劉伯溫所建。民國期間被拆除時,在一石碑上發現了碑文,因此相傳是劉伯溫所留下,塔上的碑文一開頭是這樣寫的:“金陵塔,金陵塔;劉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這似乎很容易解吧?這就是預言的特徵,事情發生過後回頭一看,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