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茅山道士的淵源


提起茅山,很多人心裏的第一反應可能更多的是想到茅山道士,那我們就來說說茅山道士的淵源和發展。

茅山道士來源於道教的“茅山宗”一�}。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稱為茅山道士。
  位於江蘇省西南部的茅山這些年愈發熱鬧了。“十萬朝山非是別,忤逆子孫休見我;一半進香也有功,孝順兒女皆為你。” 這是茅山靈官殿的一副抱柱聯。這副對聯原本是勸人向善的,類似的內容在茅山道院比比皆是。如今看茅山香客上香時的盛況,用“十萬朝山”來形容是再貼切不過了。
  按理說,一座遠離城市的千年道觀應該是一個幽靜的處所,但茅山在許多時候卻偏偏比鬧市還要熱鬧。且不說數以萬計摩肩接踵的香客和忙忙碌碌的道士,在古觀的台階上還會時不時出現一些名人巨賈或新聞人物,給熱鬧的茅山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茅山的香火確乎很旺。雖然茅山隸屬鎮江句容市管轄,但在前來燒香的人中,本地的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事實上由於它千百年來積澱的名氣,輻射力早已不受地域的限制。這裏的香客和普通寺廟的香客可大不一樣,這裏的香客大多數都是信徒,而不是過路的遊客。他們大多數都是誠心誠意來上香的,不是遊玩一下就再也不來的。

茅山的香也很特別。別的地方燒香都是論柱或者論枝,茅山的香則是論捆。賣香的按捆賣,燒香的也成捆地點。不管是粗的還是細的,總之在茅山你幾乎看不到一枝一枝燒香的。而且香都很長,成捆的香可以很穩地放在地上,戳在那裡差不多有一人高。聽香客說,那種粗的香價格可不便宜,貴的可上千元。
  過去每逢農曆除夕新春交替的子時,進香人都要搶着向“三茅真君”上第一柱香,這就是所謂的“頭柱香”。以前交通不便的時候,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會在除夕之前趕往茅山,住在山腳下。茅山北麓有一個叫“行香村”的村子便是因此而得名的。現在似乎趕早去搶已經沒有用了,因為現在燒香和你給道觀捐獻的錢是成正比的,據說“頭柱香”最高的可達數十萬元。 茅山道教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道教茅山宗的搖籃,同時又是“三茅真君”築庵修道的棲身之處所。歷史上茅山高道輩出,特別是劉宋時期,茅山作為當時都城金陵的後山,朝廷聚兵禦敵、帝王掌山執教安民、官僚仕族避世歸隱、文人騷客撫琴弄墨、善男信女朝聖等無不聚集於此。
  說到茅山道士,當然首先應該說一說“三茅真君”。

公元前82年,六十開外的陝西咸陽人茅盈來句曲山,在山中採藥,濟世救人,在洞中潛心修鍊,得道成仙。元《茅山志》記載:有一天,王君接到仙書,朝見西王母,攜茅盈同往,駕起雙龍神車,飛往白玉龜山,在青琳宮見西王母。得道后,一次茅盈回鄉對父親說,我已受聖師符�,無時不有天丁天兵在守護,千萬不可打我。否則,三官大帝考察到了,將會受到懲戒。其父不解其意,正欲举手杖打茅盈,哪知手杖已摧折,段段飛揚,穿柱陷壁。后茅盈又將一位溺水之人掘地挖棺,三日能語,在世活了90歲。

凡人也可以通過修道成為神仙而長生不老,這使茅盈的兩個兄弟皆視榮華富貴如敝屣,棄官不做,追尋茅盈千里迢迢來到句曲山,最終都如願以償飛升上清。道教是一個多神結構的宗教奉祀龐大的神團系統,在實際的朝覲中,那些頗顯親近的地方神靈,更加受到當地民眾虔誠的膜拜,茅山供奉“三茅真君”就是一個例子。
  其實道教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和秦漢時的神仙方術。茅山道士很有名,但一提起來,名聲並不太好,好像有那麼一點江湖騙子的味道。現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常見到茅山道士蓄着鬍鬚、裹着腿、穿着大襟大袖的道袍,如何如何地擒妖捉怪,如何如何地使用靈符咒語,神通廣大得很。而鬼神崇拜、神仙信仰與方術及古代哲學確是道教前史上的主要思想內涵。道士所從事的活動內容十分龐雜,有壇蘸、佈道、符�、禁咒、占卜、祈雨、圓夢、軀疫、祀神等。布起道來好像玄機無限,顯得十分深奧莫測,讓人摸不着邊際。茅山道士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派,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場。道教分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系統。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過叢林生活,不食葷,重內丹修鍊,不尚符�,主張性命雙修,以修真養性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葷,以行符�為主要特徵,比如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等。
  提起茅山,很多人心裏的第一反應可能更多的是想到茅山道士,那我們就來說說茅山道士的淵源和發展。
  茅山道士來源於道教的“茅山宗”一�}。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茅山宗的弟子就被稱為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的淵源

  茅山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聖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稱,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開天”,更被譽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這種種稱號不僅為她披上了層層神秘的光環,也為她引來了許多奇人異士。因為有道教一宗發源於此,所以以此為修鍊本處,后發揚出去的道教宗派稱之為“茅山宗”,人們便把其弟子呼之為“茅山道士”。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鍊過。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准允后,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后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  
 茅山道士的淵源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的茅山宗發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極得大唐宗室的尊崇。茅山宗主要傳承了《上清大洞真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有煉丹,宗師陶弘景本人就是一位精於煉丹的高手,梁武帝就曾經服食過他的丹藥。 宋朝至明朝時期茅山宗與各派所融合,不復存在。時至今日,偶爾出現的所謂茅山法門多見於附道外道的民間巫術。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聞於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義精華卻跟這些毫無瓜葛。之所以會這樣的名聲,一則是後世弟子為了騙吃騙喝,而愚弄鄉民所至,二則是那些無知信徒們誇大其詞,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鬼神之說在世間由來已久,近代更有諸多例證表明其並非無稽之談。道家的方術有法、術兩種,其中道術中的符、咒、靈圖、降妖、攝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但其最終卻是要藉此達到修行的目的,而絕非是以降妖捉鬼為已任。由於清帝寵信佛教密宗,道家的傳承在此時期受到了執政者的極力排斥。尤其自清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更是讓道家的發展走上了絕境。道門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淪,以至真正的道士越來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們卻越發的猖獗起來。導致門人不思進取,整天里只知裝神弄鬼的騙人錢財,直把個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面目全非、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