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鬼崽嶺石像之謎

上萬尊不同年代的石像,為何出現在道縣、江華、江永三縣交界之處,何時存在於此,皆為謎。它們或許來歷不凡,卻從未見記載,疑問也便從沒有答案。在未被保護之前,它們逐漸遺失,強力關注后,未來又將如何?

8月25日,鬼崽嶺。圍在鐵絲網裡的石像群默默無語。這個看上去緊閉雙眼的石像,當地人說像以孕婦為模型而刻制。
  如同當地秀才徐詠於光緒二十九年所困惑的,“有奇石自土中出,俱類人形,高者不滿三尺,小者略有數寸,奇形萬狀……然能禍福人、生死人……此陰兵也,夜從山下來,聞雞鳴而化石……”
  鬼崽嶺石像位於道縣、江華、江永交界的山嶺中,1954年最早由湖南道縣文物工作者發現,2010年再次因為考古高峰論壇成焦點。比較公認的定位是“祭祀用石像”。
  數量:“比兵馬俑還多”只是推測,地面約5000尊,地下未知。
  材質:95%取材自石灰岩,5%為紫紅色砂岩。
  模樣:50公分以下者最多,大多呈現典型的漢代“扁平”特徵,最古老者“可能上萬年”。
ifeng


鬼崽嶺石像,有的用砂岩雕成,但絕大部分的材質是石灰岩。
  石頭是不說話的。道縣西南向35公里,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南密林里的這些石像,愈是沉默不語,愈是吸引了一撥撥的外人好奇而至。
  曾經“滿坡都是鬼崽崽”,有些石像還躺在樹枝椏上
  2010年8月25日,我們的採訪先後遇見了長沙的電視台、湖南省社科院以及周邊縣市好奇的人們。
  沿彎曲田間道,走至一處“鬼崽嶺祭祀遺址”保護碑,望見偌大陳家山植被蕭瑟,只余灌木,唯山腳一小處原始次生林,古樹蒼鬱,幾十棵需兩人環抱之大松樹、樟樹下,便是石像最集中之處。
  鬼崽嶺。石像都被圈在鐵絲網裡,15000平方米的範圍,當地人給它們的名字是“鬼崽崽”。只有叫小孩子,才會叫崽崽,一網之隔的這些石像,高者不過1米,且數量較少,最多的是50公分以下,最小者僅幾厘米高。田廣洞村村支書陳繼洪說,在我們無法進入的密林中“還藏有一個約1.5米高的”。自2006年始,58歲的陳高月負責看護,這些石像終於不再是誰來都可以揣走幾個。之前各大媒體報道中所稱“數量超兵馬俑”,實際情況卻完全是一個低調的場面:在簡陋祭壇前的幾十個被人為擺放整齊,靠近鐵絲網,供人觀看與拍照。周圍散落視線所及的,也不過幾百個。沿鐵絲網繞行一圈,間或可在茂密枝蔓間,瞅見一兩個安靜獃著。幻想中的密密麻麻不曾有。倒是林木幽深間,約略想象得到老百姓對“陰兵”的恐懼感覺。
  而若來得更早些,你會看到樹椏上都躺着小石像。領同學來看“鬼崽崽”的20歲的陳雄心,記憶中小時“山水都比如今好看”。如同田廣洞村老人的記憶,“鬼崽嶺滿坡都是鬼崽崽”,而這幾年陳高月偶爾在鐵絲網外林子里閑竄,“只撿到過一個”。
  官方數據“地面散落石像近5000尊”。2005年,陳繼洪等人清理出“7400多個單體,殘損的頭也算一個”。曾有過一次試掘,“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尚有9層”。(數據並不統一,有說6層的,參与挖掘的陳繼洪記憶中則是12層),也並非規則地排列。那一次,他們輕易就挖出幾百尊石像,而在清理2008年冰災中倒下的桂花樹時,“樹下半米深,不到兩平方米的空間,挖出36個小石像”(陳回憶說43個)。也因此,當地人相信,在地下還埋藏着更多石像,加上地表以及“上千散落在外的”,總數上萬。“最早一批石像雕琢成形后,形成太湖石狀,地質學上認為最少需要一萬年”
  鬼崽嶺位於道縣、江華、江永交界之地,離它最近的鎮是江永縣上江圩,這裡是萌諸嶺、九疑山、都龐嶺三座大山所夾小盆地,在我們驅車經過處,多見石灰岩峰叢、石芽。
  石像95%是用石灰岩所刻,各個時期皆大量使用,灰白色,紋理豐富。夾雜其中,偶也可見暗紅色的石像,那是紅砂岩,“含鐵”,而大理石、花崗岩材質的,稀少。
  這些石像有文官,頭戴高冠,手持朝笏,寬衣大袖;有武官,披甲胄、執劍、騎馬或騎象;有普通士兵,執劍或手握大刀,表情嚴肅,半蹲正在休憩,好像隨時準備出征;甚至有孕婦,形體高大,隆腹,雙手抱腹,頭束巾。
  還有更多,看不出細節與故事。可見最大的一尊,有着明顯的雕琢痕迹,“是唐宋時代的,你看,還戴着護心鏡呢”。這一時期的石像,普遍身形比較高大,比較“寫實”,人們根據其甲胄服飾形制,來判斷時代。道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楊雄心指點着這些面目模糊者,是“漢代石刻典型的扁平人像,眼耳都用陰線淺刻一個符號表示,運用石頭本身的質感與團塊,線條只略起修飾作用”。這些不講究逼真而只注意動作力度的石像,分明能在粗線條里傳達力量。而與其他漢代石刻的區別是,這些石像的頭相當尖。有一排斷頭擺在石碑下,宛如一排大雞蛋。
  最古老的石像,能追溯到何年?道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忠勇說,史地資料相當有限,只能通過造型特點、雕工刻法、風化程度、出土地層等分析,鬼崽嶺的石像群大致分三個成型期,“史前期(距今5000年前),秦漢時期(距今5000年至2000年),唐宋元時期”。
  曾多次來此研究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則大膽預測,“我覺得起碼有一萬年”,他所根據的是石像石質硬度的測試以及它們被風化的程度,“最早一批石像雕琢成形后,已形成太湖石狀(石灰岩長期溶蝕后,形成曲折圓潤之狀),地質學上認為這最少需要一萬年”。
  湖湘地理地質顧問童潛明認為,石灰岩的年齡可以確定,但要搞清楚石像的年齡,還要知道它們是用什麼工具雕刻而成的。
ifeng


在保護開始前,鬼崽嶺的村民可自由進出,孩子們也隨便拿一個“鬼崽崽”在手裡玩耍。如今,這裏已圍上牢固的鐵絲網。鬼崽嶺石像發現時間軸
  1903年(清光緒29年)當地貢生徐詠、陳振生撰碑敘述鬼崽嶺石像,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記載。
  1954年道縣文物工作者首次發現鬼崽嶺石像。
  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道縣文物管理所初步考察認為,鬼崽嶺是戰國時期的民間祭祀場所,被冠名為“戰國社壇”。
  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長高起祥考察后認為,這裡是人類原始祭祀遺址。
  2002年3月道縣人民政府將鬼崽嶺祭祀遺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記者周承儒製作的9集《道縣“鬼崽嶺”古文化探秘系列報道》。
  200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實地考察,囑咐當地好好保護。省文物局撥專款保護該遺址,在核心保護區拉起鐵絲網,請專人看護。
  2006年-2007年道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回收流散石像近500尊。
  2008年道縣人民政府撥專款保護迎聖祠並收集大量碑刻。
  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文物工作者採用現代設備複查、記錄、測繪該遺址。
  2010年5月申報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湘贛粵桂考古高峰論壇”在永州召開期間,道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忠勇的彙報引起注意,騰訊當日在首頁推出消息,稱其“規模比兵馬俑更大”,引發第二波鬼崽嶺熱潮。石像:整塊石頭雕刻為人像。石頭雕刻人像始於秦漢,石人通常豎立在墓前或墳里。
  石俑:陪葬用的偶人稱為俑,是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分陶俑(比如著名的兵馬俑)、木俑、石俑等。戰國時期石俑陪葬趨於普遍。
  [只是假設]
  石像為何而生,無人清楚。立在鬼崽嶺的光緒年間的碑,只證明了書生徐詠看到的情景,他與我們有着相同的疑惑。《道縣縣誌》中關於此,僅有“鬼崽井”的七行記載。“當地人傳說是陰兵,視石像為神明,常以血食祭祀。”
  推測一:祭祀場所?什麼年代的?
  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長高起祥等專家實地考察后,認為此處為祭祀場所,這也是至今比較公認的說法。至於雕刻年代,則眾說紛紜――
  1988年9月,湖南省洞穴考古調查組考察后稱,“鬼崽井石像,大部分屬戰國型扁平人像,可能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祭祀遺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認為,最初僅是原始自然的紀念,之後才是祭祀,“整座山就是一座座南朝北的大型祭壇”。他推測:石像群最初就是擺在祭台上的,只是人們漸漸忘記了祭祀的初衷,但形式沿襲下來。推測二:為舜帝陪葬?
  2005年,道縣籍的湖南電視台記者周承儒,在他所拍攝的系列專題片與所著《零陵有陵》中,猜測“鬼崽嶺是一座虛土山(應是人工壘築),其實就是舜帝陵。而石俑則是舜帝陵的陪葬品”。
  鬼崽嶺距離九嶷山僅35公里。周認為“舜葬江南九疑”,不應是狹義上今日九嶷山,且在九嶷山並沒找到過舜帝陵。而永州零陵的來源,當是有陵,“葬於蒼梧九嶷山之陽,道縣曾就叫營陽”。
  此外,他調查陳氏家譜記載自己為舜的後人,此處原先叫“填光洞”,始祖從道縣東陽觀遷來;鬼崽嶺大板栗樹附近,有如今尚存柱礎的大禹廟;另一座尖山上,有一座文革中被毀的“白象廟”,“舜葬蒼梧之野,象為之耕”(象即舜的弟弟)。在田廣洞村頭,至今還存“迎聖祠”,被認為是當年舜的靈柩停放之處,北京社科院的研究生曾經告訴田廣洞村村支書陳繼洪,破敗牆壁上繪的是“宮廷樂隊壁畫”,模糊難辨,僅存一塊“重建萬歲廟碑”的萬歲廟,也提供着想象的空間。
  然而這種猜測因缺乏證據並未得到廣泛認可。
  道縣文管所負責人後來回應記者:從發現之日起,我們就認為是一個大型遺址,石像本身就是奇迹,不需要比較,也不需要牽強附會。反駁:舜帝時期地層在十餘米下,陪葬品不可能如此露出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劉衛東認為,其絕對不可能是“石俑”。石俑以及木俑、陶俑都為陪葬品。若是舜帝陪葬物,不可能如此露出地表。“北京城兩米之下,才是明代的地層。鬼崽嶺處於僻遠之處,即使堆積層略薄,舜帝時期的地層也應在十餘米之下。”而鬼崽嶺石像是地面之物,“是石像”。
  推測三:替罪石人?
  《漢書・地理志》中稱零陵(包括鬼崽嶺)為“信鬼巫,重淫祀”。湖南省文物局老專家謝武經猜測其應為“替罪石人”,其他相鄰地域皆有此習俗。據道縣文管所調查,在道縣清塘鎮境內、江永縣上江圩鄉,回龍圩農場、桃川鎮及廣西富川縣麥嶺鄉等地亦發現過類似石像,大部分堆積於岩洞內,數量較少,一般僅10至50尊左右;種類比較單一,沒有發現將軍像、孕婦像和騎馬(象)像,只有坐像,與鬼崽嶺第三期石像相似,雕琢痕迹清晰,輪廓很分明。
  反駁:替罪石人一般放在寺廟裡
  劉衛東曾在一尊鬼崽崽石像胸前發現過一個“舍”字,他亦認為晚期石像,可能為替罪石人,“但一般的替罪石人是擱在寺廟裡,扔在鬼崽嶺,可能是後人的盲從”。
ifeng


鬼崽嶺風光秀麗,前面的小水池叫鬼崽井。
  [周邊]
  田廣洞,村人搬來不過700年
  距鬼崽嶺不足3公里的西面,江永縣上江圩鄉普美與浩塘兩村之間,有一處商周遺址,出土有磨製石斧、夾砂陶器等。往南5公里處銅山嶺,則發現過古代煉銀遺址,礦渣中有漢陶殘片。道縣玉蟾岩的考古發掘更是有人類一萬年前的活動遺迹,以及最早的稻穀。那些以為不存的痕迹,其實大地深處都有記號。
  鬼崽嶺下,是著名的“鬼崽井”。不過與想象中的“珍珠泉”有差異,它們簡直是一口口相連的池塘,據說能灌溉田廣洞周邊近2000畝田地,大雨不溢,大旱不涸,水質清冽。一同前往的道縣宣傳部工作人員盤林,俯身掬水而飲,“甘甜”。很奇怪的是,這麼一個水草豐美處,只是種滿了姜、香芋、水稻,放眼望去沒一戶人家,除了為看守者陳高月老人臨時搭的兩間房。
  2560人居住着的田廣洞村,距此2公里。族譜上記載,他們搬來已經700年,走在村中,明清時期風格建築的房子,悄然說著古老。然而漫長的時間里,他們始終保持着對鬼崽嶺的敬而遠之,村中有老人至今不敢去看一眼。大家最津津樂道的是“誰拿了一尊鬼崽崽,誰對鬼崽崽不敬,如何身遭不測”一類的故事。
  8月25日,村支書陳繼洪家,招呼我們吃新鮮花生的支書妻子,依舊相信着“陰兵”之說,屢被支書打斷,責其亂說。 [他城]

昌樂石俑
  1.山東昌樂
  2010年5月,山東昌樂發現40多個石俑,被認為距今已1800多年。大的1米多高,小的20餘厘米,是以圓雕、陰線刻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技法完成的。外形與鬼崽嶺所見某批石像極為神似。

智利復活節島巨型石像
  2.智利復活節島
  有600多尊石像,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7-10米高,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半身像的外形大同小異,眼睛是用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而成。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同樣,沒有人知道這些石像何時而立,誰人所立,為何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