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準的免費算命網
“伏火”是否是古人有意在墓中置放了某種未知物質所致,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但在墓中置放有毒物質,卻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反盜墓的手段多種多樣,虛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這類墓反盜的成功機率相對較高,但其中問題也有,就是設計過於複雜,一般人家也難以做到。但有一種方法卻比較簡單――在墓內置放有毒物質,形成毒墓;或在屍體塗上特殊物質,製造屍毒。盜墓貿然進入這種毒墓,便會中毒死亡,輕者也會成了廢人,遭到所謂的報應。
古籍中,“毒墓”的記載很多。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打開后還有驚人發現,裏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陽雜俎・屍穸》記述:“貝丘縣東北有齊景公墓,近世有人開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鵝,鵝迴轉翅以撥石。復下入一丈,便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墓內冒出的氣體,竟然把天上飛過的鳥兒都毒死了,可見墓毒之厲害。
王充《論衡・死偽篇》(卷第21)“亡新改葬元帝傅后,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發棺時,臭憧於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到棺前查看的官員,竟然讓棺中散了出來的臭氣給熏死了,可見其氣不是臭,而是毒。王充在書中推測了“毒氣”來源:“臭聞於天,多藏食物,腐朽猥發,人不能堪毒憤,而未為怪也。”
古代人常使用的特殊“毒物”是水銀。水銀是一種液態金屬,在中國古代有多種別名:鉛精、奼女、汞、流珠、赤汞、砂汞、靈液、活寶,從這些豐富的叫法中,就可知道水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水銀用途廣泛,還是古人常用的屍體防腐劑。在秦、漢及之前的陵��中,使用水銀的記錄較多,齊桓公墓內便置有“水銀池”。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時編地理書《括地誌》稱,“齊桓公墓在臨�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眨�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
置水銀反盜墓設計的陵墓中,最著名的當是秦始皇陵。《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着走出來?
古墓中的“屍毒”、“毒氣”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還是後天形成,在考古界也有爭議。古人在臨終前幾日,知自己壽限到了,往往會服食丹砂一類的東西,以保證死後屍體久放不腐。還有一個原因,包括帝王在內的古人迷信增壽一類的“不老葯”,如現代人喜歡保健藥品一樣,長期吞服。丹砂、不老葯這些葯中,都含有水銀一類的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骨絡間,時間久了肯定要散發出來,客觀上也形成了“屍毒”。
《太平廣記・墓冢》(第389卷)“王粲”條:“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N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N石滿塋。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
這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魏武帝北征烏桓時,登上山嶺遠望,發現有一片山岡寸草不生。王粲據此認為,這個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時候,曾服用過生�N石(硫化物類有毒礦石,曾是古時“不老葯”的原料之一)。死後毒氣揮發出來,導致地面寸草不長。魏武帝將信將疑,讓人掘開一下,果然有座大墓,裏面填滿�N石。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現,這座古墓的“毒源”即是墓主生前服用或死後置放有�N石所致。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來的,但“毒墓”確實是存在的。所以,後世盜掘者或考古專家都會小心謹慎,防止“中毒”。一般情況下,考古人員在設計考古發掘文案時,針對高規格的古墓都會考慮是否有毒氣或機關,提前備好有特殊功能的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品。在確證沒有威脅生命的安全隱患后,才會打開墓室和棺槨。
2007年初,考古專家在開啟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時,即考慮到墓內有毒氣或機關的可能,但由於此墓早在唐代即遭到嚴重破壞,最後並沒有意外發生。
2009年東陽大雲山山頂有一夥盜墓者於2009年1月4日凌晨2時許盜墓隧道中被毒暈三人,毒死兩人。中毒原因一直未解釋清楚。因為,這群盜墓賊經驗豐富,在挖掘隧道過程中一直都有鼓風機和通風管道向下送風,近2個月的時間里都未出現缺氧的情況。那麼在突發的中毒事件中,是挖掘到腐蝕物還是中了“王侯墓”設置的機關,一直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