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從胡公大帝談香火奉祀成神

中國最準的免費算命網

  古代對神進行敕封的原則是按《禮記.祭法》來的:”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胡公大帝即胡則,為宋人,在《宋史》之中有傳記。

  民間傳說其曾經“奏免衢婺民身丁錢”,所以有大功德於世,死後被立廟而香火奉祀崇敬,之後又有廣慧寺僧人造胡公廟,藉著胡公的名氣,四處宣揚胡公信佛吃素等,后又各地僧人寺廟,同樣借胡公的名氣,並捏造胡公與自己的寺廟有因緣,以募集香火,於是又進一步得以流傳,再到後來則說其成了菩薩,所以佛教又稱為胡公大帝菩薩。

  歷史上胡公廟有極大的名氣,據《金華府志》記載:“邑人奉祠唯謹,每歲秋仲,浙東西來禮於祠者,率數百萬人。”
從胡公大帝談香火奉祀成神
  現代建國至文革結束前,宗教管理比較嚴,這些信奉被打成封建迷信,但是國家放鬆政策后,四方趕來拜胡公的人日益增多,來的最多的是溫州市區(鹿城、甌海、龍灣)和溫州市下轄的洞頭縣、瑞安市、樂清市的人,其次還有來自青田、玉環、上海、江蘇、新疆、東北甚至國外的人士。

  胡公大帝的名氣,在歷史上本身主要是因為佛教寺廟的傳播變得更為有名,而有名后其它寺廟又藉此名氣編造各類故事,反覆迭代之下,使得胡公的名氣進一步的擴大。

  然而這裡有一個極大的烏龍,胡則“奏免衢婺民身丁錢”這個事,在歷史上實際上是無關的,因為胡則當年江南路銀銅場鑄錢監之職后,改任江淮制置發運使,身任“江淮制置發運使”,後來任轉任“京西轉運使”,並沒有這個權限上表涉及浙江的事。

  而在明道元年(1032)浙江婺州之所以被免除身丁錢,實際上由於兩浙路轉運司上奏而引起的。

  換句話說,免除身丁錢這事跟胡則其實沒有多大關係,同時胡則生身的品行,雖然談不上不佳,但是也是小有名氣的貪污者,當時侍御史知雜事鞠詠上書曾建議:“則丁謂之黨,性貪污,不可復以利權任之”。

  他貪污的事是有依據的,胡則在河北為官時,殿中侍御史王沿曾到胡則那裡借官船賣鹽,然後以他兒子的名義請求買酒場。後來被張宗誨揭發了這些事情,審查屬實,當時的解決方式是讓胡則出知陳州,劉隨就上奏說:“胡則這個人姦邪,貪污的名聲天下皆知,原來讓他出知池州他不肯去,現在因為罪名而突然給他一個美差,那朝廷拿什麼來勸誡在位的官員呢?”

  既然如此,胡則生前政績可以說是平平,為什麼去世后得到了香火奉祀,如果僅是佛教的宣傳,那麼也只會僅僅在底層百姓之間迷信傳播,但實際上胡公的影響覆蓋是整個地區。

  這是因為士族階層也在為胡則進行推崇,首先胡則有貪污行為,事實上在宋朝儘管薪俸是極高,然而還是鮮有清官,所以一般提及宋代官員,一般都說治政功績,至於廉潔不廉潔這事,基本上大家都不提。

  由於胡公的信仰已經在民間有了相當大的信奉基礎,所以永康縣人將胡則看作是本地士族的代表人物,所以永康全縣讀書人聯名向有關部門上書,要求朝廷承認“佑順侯”乃胡則的神號。

  然而當年宋朝封“佑順侯”實際上是封給方岩山神的,因為傳說該山神曾經顯靈佑助王師平定叛亂,但是被永康人附會到了胡則身上,並說方岩神就是胡則。

  由於上書請願極多,所以朝廷就批准了說“佑順侯”這個封號就是給胡則的,從此胡則便有了正式的神號,再後來又被朝廷不斷加封嘉應、福澤、靈顯,成為了八字封號,在南宋淳祜年間由”八字侯”上升到了”顯應公”,後來又加上了”正惠、忠佑“。

  正因為士族的影響,前面說的官職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漏洞,直接導致康熙年間,永康縣誌中偷偷篡改改胡公的官職名稱,試圖填上這個漏洞。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胡則成為胡公大帝,整個過程其實有很強的戲劇性,後世尊奉的胡公大帝,其實上與胡則本人實際上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並且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加入了大量編造的故事傳說在到了胡則身上,事實上很多完全是子虛烏有。

  但是如果去向胡公大帝信仰範圍內的人群去詢問的話,他們都會眾口一詞說胡公大帝是非常靈驗的,並且作為正神信仰存在,哪怕是不信神佛的,也不否認胡公是在鄉賢祠中是應該供奉的。

  在以前的文中指出過,在傳統的認識中,當被朝廷敕封之後,百姓都進行香火朝拜,去世的亡魂就會脫離豐都,便會由陰靈轉變成明神,改由東嶽所管轄成為地�},而地�}的特點便是可以自由往來於人間,所以地�}是否靈驗,取決於地�}與所信仰人群的互動。

  胡公大帝一方面是有人的原型,另一方面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實際上已經逐漸包裝了上新的形象,雖然胡則雖然生前並沒有大的政績,然而功國利民事還是很积極去做的,所以在其去世后,雖然因為誤會被奉祀,但仍然能夠起到澤被一方的作用。

  香火中的事大抵也是如此,很多都是虛幻的,然而這種虛幻並非是虛無的,因為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界限,除了用物質化一面來認識外,還有思想的一面,舉例來說:

  1、有一個蘋果

  2、想象有一個蘋果

  3、有任何想象

  前兩者1與2比較時,從物質角度可以區別存在與不存在,而後兩者2與3比較時,從思想角度可以區別其存在與不存在,從物質角度,相對1來說,2與3都是不存在的,從思想角度,則1,2則都是存在的。

  所以即使想象出來的,但它只要成為一種認識,變成一種思想,即使是是虛幻的,卻也會潛在驅動人的行為,於是它又不是完全虛幻的了。

  當然這個解釋自然是不夠全面的,因為僅僅從思想的角度,只能解釋到對人的影響上,很難解釋對人影響以外的事物上,然而在現實中是往往能看到一些事件是顯然受到是人以外的影響。

  比如天要下雨這種事,理論上人的行為是難以影響到氣候變化的,然而古籍中記載的祈雨多有靈驗,並且往往祈雨有驗的神祠,通常集中在固定的幾處,並經年有驗,這並非能夠使用倖存者偏差所能解釋。

  古人在農業生產祈求神明賜福,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實際上是一種奢求,因為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鬼神雖然會擁有一些常人不具備的能力,然而並不代表這種能力可以無限誇大,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諸如星體運轉所導致的一些天災或節候的大範圍變化,或是因為地殼運動產生的海嘯或地震等,都是無可奈何的。

  在一些神話中,會將這種天地之災說成是神明對人間的懲罰,這僅僅只是為了維護信仰而產生的詭辯邏輯,因為大凡這樣的神話,都一方面需要極力吹噓鬼神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將鬼神的無能為力的範疇作出解釋―-通常原因是因為人間太墮落,所以神明袖手旁觀或是故意懲罰。

  這種利用對自然的恐懼而加強對信仰的統一做法,實際上並不會為鬼神帶來更多的力量,正如基督教曾經是著名的一神教,教徒遍歷西方,然而即使這樣龐大的信仰人群,也無法使得上帝更加靈驗或是通過某種現實的方式顯化人間。

  比如中國拜觀音菩薩的人群是最多的,甚至比拜釋迦牟尼的還要多得多,然而這些信仰所提供的力量,也無法使得觀音能夠變得更加靈驗,起碼連經中吹噓的念念菩薩的號,立即官訟就能散掉,上了刑場也能馬上給放了之類,在現實中也是做不到的。

  這是因為任何鬼神的力量實際上是有限的,在初期提供足夠的信仰是能夠加強它們的力量,從香火的鬼神世界來說,因為一個神明如果有了有了神號,那麼其麾下同樣會召集有大量的鬼神,並且大多數香火奉祀,都是相當於提供給這些麾下鬼神的飲食與俸祿。

  所以會出現初期信的人增多時,一個神廟裡的神明就會顯得更為靈驗,但漸漸人群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另立新廟,廟雖然不斷增多,但不同的廟的靈驗程度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雖然同為奉祀一個神,但是實際上在各廟中其麾下鬼神並不相同。

  印度人在香火這一塊,有一點做得是非常有開創性,他們將生前的修行與死後奉祀結合在一起,提出來了在生前也需要大眾供養,死後修行有成便能脫離輪迴,於是反過來能護佑供養的人群,將與生與死連在了一起,並且在觀念上並不重視個體,而是重視組織團體,例如原始佛教的僧團制度,分化出現大乘佛教開始收供養,不過其時有一點便做得很好,接受供養的是時候宣稱的就是供養的僧團,而並不是其中某個僧人或個人。

  這便很好解決一個疑問,如果供養的人最終沒有成就怎麼辦,由於供的是團體,那麼團體中總有修行成的(雖然也其實未必有),是利益均沾的,另外一方面,通常這些組織也會四處宣揚說供養能帶來大量的益處與功德利益,而從其宗教意義上來說,這確實沒有問題。

  在香火中構建的神明,是要守一定規矩的,首先原型人物一定要是善良的,正直的,樂於助人的(不然供來干什麼),雖然世間沒有完美的人格,但是起碼生前事迹要有可塑性,比如非要說秦檜忠君愛國,雖然某種意義他確實很忠君,然而大眾是絕對接受不的,因為公共形象太糟糕。

  這個原則很重要,尤其是禁止構建邪神,因為邪神只會帶來更大的破壞,而且剷除很難,典型的如民間宋代以前供奉的五通邪神,因為宣揚“能使人乍富”,所以貪圖眼前之利者極眾,奉祀者雖多,但一樣不能得到轉正,仍視為淫祀來進行禁止,所以並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信得人多了,就會成為朝廷敕封的對象。

  邪神並不是那麼容易禁得掉的,因為本來就有不少人是不顧長遠利益而好投機的,所以仍然有大量私下奉祀的人,故而屢禁不絕,對於這個曾經出過兩種辦法應對,無非都是偷天換日的辦法,第一種就是改用五顯來代替,由於五顯華光大帝的形象與概念與原始的五通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改變了香火的導向。第二種就是曾經有個道士,試圖扭轉五通的形象,將其由邪神改由正神形象代替,曾經頗有影響力,不過影響地域範圍比較有限,不過也形成了部分地區拜的五通神形象完全與其它地區不同,不再是原來的邪神。

  同樣在關羽身上也有相同的特點,早年關羽的信仰是一種禮厲的行為,因為關羽屬於戰場凶死,後來被佛教引入用於恐嚇那信眾,所以早年關羽本身是作為邪惡的厲鬼存在的,之所以要供奉是為了避免被鬼所害,這個形象一直是到了宋代才有了改變。

  當時關羽的老家山西解州發生了一場災害,解州鹽池連續八年沒有產出一粒鹽,這並不是小事情,因為解州池鹽的財利,在北宋達到了天下賦稅收入的一半,後來雖然所佔比重沒那麼高,然而也高達六分之一,八年不產鹽事情極為嚴重。

  根據上古傳說,蚩尤與黃帝大戰,失敗后倒地化為鹽池,所以解州鹽池的水一直是呈紅色的,鹽池不出鹽,被認為是蚩尤作怪,這其實是後世小說家所添。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因為會解池水溢了,所以導致不產鹽,說是業龍造成的,只有靠天師可以治,然後就召了虛靖天師,投下鐵符,震死業龍,然後解池又開始產鹽。

  (崇寧四年八月,賜敕書令發運使胡師文,禮遣赴闕。既至,會解池水溢,詔問之,對曰:“業龍為首,惟天師可治。”召張繼先至,投以鐵符,龍震死,而鑒復。)

  因為這個記載是很含糊的,鐵符上刻的是什麼也是不清楚的,不過按照道教內部的說法,虛靖天師用酆都法召來關羽與蚩尤大戰勝利了,然後解州鹽池也開始出鹽了。

  至於其時到底是不是蚩尤作亂,這個恐怕是由後來小說家所添,因為關羽再是三國名將,與蚩尤也不會是一個層面上的,但傳說無所考證,不過虛靖天師做法后,解州鹽池又開始產鹽了這是史實。

  事實上,歷代朝廷進行敕封,都是有功才能封,不然是不能封的,按美國學者韓森(V.Hansen)研究南宋民間信仰,指出神明至宋代得到官方的封號,都是由於靈驗,而中國學者包偉民概括她的說法說:“越是靈驗的神�o,所得封賜的品階也越高”。

  解州產鹽一事解決,便是一個功績,所以宋徽宗開始封其為”崇寧至道真君”,在這之後,關羽的形象得到了徹底的轉變,由原來的厲鬼轉變成了有功於國家的正神,再後來僅宋朝就得到了六次敕封,明朝達到了十次,清朝也達到了十餘次,

  後世在《三國演義》出來后,關羽事迹更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明清時達到了高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原來的關羽可以說只是個莽夫,而初時被佛教引入供奉時是嚇人的厲鬼,然而這並不能後世的關帝混為一談。

  因為無論是胡公大帝也還好還關帝也好,初期可能都是因為一些意外的原因得到了奉祀,然後又機緣巧合得到了賜封,但是後來的多次加封卻是建立在他們靈驗的基礎上的,而這種靈驗也正是民意的體現。

  不僅這些澤被一方靈驗事迹,還包括多年來民間不斷的構建包裝出來的優秀的形象,其中包括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這些種種是值得讓人生敬的。

  所以,凡修道者歷神祀之所,只要並非淫祠,便應滿懷敬意,心注玄機默默感受其氣場,感悟其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