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準的免費算命網
首先說明一下,在下所屬陰符派雖源於唐代流傳而下,但一直都秉承正道,之所以稱道家,是因道家若細論其源甚古,其一脈相承,幽幽隱隱似有似無而似存於人間,直到漢代祖天師,顯化道法濟世度人,組織五斗米教時才將道脈開始正式呈現在眾人眼前,但早年五斗米教中教眾層次良莠不齊,而道派在民間傳播又因落後的生產力與文化所致,所以早期的教派是比較混亂的,但是隨時代進步,正道日加興盛,又有寇天師重整北天師道而使道教大興,而致漢代興黃老之術而成強漢,大唐初期以道教為根而成強唐而萬國朝拜,然盛極必衰此為天數使然,雖後世混亂不堪,世間頑劣之輩常借道教之名四行不正之端,但道家之正信正念始終存於此天地之間,故史上多有高道肅本清源,傳下各派道典,然在民間,又不乏夾巫雜邪惑亂民心,迷惘後學之士,故而寫此正信探討之文。其內容多由在下個人見解,若有不周之處,歡迎探討,不過還請引經據典之後,並以演法相證,如僅是自己臆想之言,恕在下概不理會。
人類社會皆是由宗教開始的,要認識到宗教,首先要正視宗教的歷史。
而在社會科學中,認為宗教的特點是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這個定義的概念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是適用的,但並不適用於中國的宗教。
以道教來說,雖然承認客觀主體神秘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認為命運是可以由人掌控的,從歷代道家修鍊的資料來看,從來不會吹捧說燒香拜神然後就突然成仙的。包括在中國傳統的民間神話來說,如偶一樵夫偶於山中遇仙,得之點化之類,此類傳說同樣沒有要求必須是虔誠燒香拜神或通過迷信活動達到成仙的目的。簡單來說,道教所沿用的道家思想,並不太符合國外宗教的定義。
但如果以基督教來說,上帝的概念是完全符合這個定義的,人不可能超越神,只能回歸神的懷抱,這個是與柏拉圖的理念相關的,又如以印度教來說,印度教雖然是多神教,但有至高無上的梵天,梵天統攝着一切,也是共通的。再如佛教,雖然不少宗派經文近似於道教的理念,認為人可以自我修成,但是佛教更流行的思想主要類似是凈土一流的,認為佛菩薩的力量大於一切,自己只要按步就班,就能被他們接去成就,所以佛教主流一樣仍然是符合宗教的定義。
所以,道教的正信,並不能簡單通過以對其它宗教理解方式來進行解構。
首先應該劃清道教中三大思想主流,一個是傳承原始道家思想,以黃老之術思想為主導的道教理念,如以修鍊為主,如以自強為原則,如以五術改變現實作為證道手段等,一種是以老莊之術清靜無為,絕俗棄世,逍遙於世間,還有一種偏向於神道的道教組織形式所發展出來的思想,這類則以各種燒香拜神活動為主,這類最為混亂。
很多人把這三者混在了一起,從而導致了概念上的混亂,以至於分不清迷信活動與正信的界限在哪裡。
這裏要明確的就是這個問題,首先要明顯,道教的神,是因神設教而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神明形式,但所有的神明只是一個文化與地方進行改造后的投影。
標準的神明形象,是存在於人理想中的,完美無缺,道德高尚,法力無邊,但折射到地方上,好比太陽透過大氣層照到地面上,又經過了樹枝、山石、建築等影響了一樣,有些地方暗一些,有些地方亮一些,如雲多就是陰天,雲少就是晴天,樹蔭所遮擋的地方也有明暗相雜,並不會一一俱同。
神明是客觀的存在,但這種客觀的存在取決,人自己對其的感應有多少,如果善念多感應高尚的一面就多,惡念多感應得到的就少,而惡念多到一定程度,所感通的只能是邪神,而非正神。
所以,有一說法,神由人造,這個說法並不確切,真正的情況是,人自身是什麼樣的,就會感應到什麼樣的神,而這個所感應的目標,它是虛無飄渺,但卻又是空中妙有的。
在道家的思想中,萬事萬物皆由一氣所化,即使是神也是不例外的,所有的神本來氣所構成。這就如同物質界中,實質存在的物質,皆是由夸克粒子構成一樣,在最原始的構造是相同的.
氣與物質不相同的是,除了物質性的東西是由氣來構成的外,連物質的運動,產生的事件,也是由氣構成的,很多人只理解到了萬物由氣所構成,而沒有注意到,萬事也是由氣所構成,這個是理解上的一大偏差。更重要的,在道家的哲學里,除了萬物、萬事,還有時間也是由氣構成的,甚至包括其它人類還沒有探索到維度,同樣是氣構成的,這個是一定要明確的。
簡單說來,既然萬物由一氣所化,這個氣它有什麼代表性的稱呼沒有?當然有,這叫元始先天一氣,而代表這種氣神格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王。
需要注意元始天尊與元始天王的區別,元始天王是神格化於天地之間的形象,正如神話中的那樣,元始天尊是在天地之外的,每逢天地初開,便會來傳道。
所以道教的神明體系,在本質上,它通過氣的概念能夠全部聯繫起來,而在這個體系中,也並未強求你必須要拜神,而是通過這個體系告訴你,如何修鍊,最後能超越一般人所認為的神明,成為仙這樣的存在。
有很多學者認為道教的神明體系是極其混亂的,實際上這是不理解道教的神系,原本是由一個點投射到所有的環境中而產生的形象,而並非是如其它宗教那般,先有個至高神,再逐漸往下。道教歷史上也曾經做過整理工作,比如建立了《真靈位業圖》,有學者竟然指責說《真靈位業圖》裏面層次不分,概念混亂,沒有明顯的從屬關係,在下對這些所謂的學者只能抱以遺憾。
如《真靈位業圖》想表達的理念,並不是自天上到地下七個層次的高低,而是將天上至地下分成七個視角來觀察,七個視角上主司的神明並無地位上的區別,同時《真靈位業圖》中並未言及元始天尊最高最大,而所謂學者們,在根本不了解道家理念的基礎上,卻想當然非要找個至高神出來,這無疑是緣木求魚。同時,還有學者指責,上面有元始天尊,下面怎麼還會有元始天王,太極金網帝君姓李旁邊為什麼還有個老聘,這是重複的地方,顯然是極大的缺陷。
事實上,創作《真靈位業圖》的作者是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曾經把《神農本草經》逐一整理寫了《神農本草經注》,並創造了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另外客觀成就還有發現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記錄了下來,這些都是要親證,而不是僅憑臆想可成,顯然是個很嚴謹的學者,這麼明顯的錯誤怎麼會犯呢?後世學人不察,以己心亂猜憑度,未弄清的情況下去指前人之非,這種態度很不嚴謹。
所以,理解道教神系,一定要先明白這個道理,無論多少神,都是由同一個元處投影所化身出來,每個化身既是獨立的個體,背後的源頭卻又是一致的,皆是由氣所化,這一切是矛盾而統一的觀念。
這裏又需要注意的是,神與仙的的區別。
首先元始先天一氣,它首先化成的是玄元始三氣,這正是《道門十規》里提及的中說:“玄元始三氣化生,其本則一。”《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玄元始三氣,三氣分成了三境,這三境又通常又被稱為三天,凡是道家正統傳承的三清弟子,皆稱呼自己為三天門下,就是這個道理。
在早期道教中並沒有嚴格區別神與仙,因為那時候道家方士注重修鍊,所以對神道並無太多關注,但隨着道教的出現,而神道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必要把道家的仙與神作一個系統區分。
這種區別,因為古今概念有變,所以必須要區別清楚,上古的與現代的,先從上古的區別來說:
一、天真皇人此類來源比較玄秘,記載比較模糊閃爍其辭,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其體貌詭異奇偉,身長九尺,且黑毛披體。軒轅黃帝時,曾隱跡峨嵋山,以蒼玉築室居於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侍者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黃帝曾前往拜見問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后又於峨嵋山腳下再遇黃帝,授以《太上靈寶度人經》后遇帝嚳於牧德之台,又將《太上靈寶度人經》授與帝嚳。
此說頗似元始天尊開劫度人,顯化於天地之人傳道之說,其源較為玄秘,難以考證,然道經多有提及,或確有其事,按其描述身長九尺黑毛披體,且如古猿人之象,如是遠古得道之人,有此體征未必不可能。且古時道士多未同如今一樣盡知人類始祖全身毛髮,所以此說以科學參證,雖忽見頗覺離奇,但細思卻也有可信之處。
二、先天神人此類神主要是由玄元始三氣演化而成,屬於天然形成的神明,此類神明的結構與仙是一樣的,它們多是由三氣所化所構成的神明,典型的有如盤古、女媧等,這類並非由人修鍊而成,而是天然所成,因為他們在人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可以理解為宇宙初始而產生的一種高級的生靈。
三、上古仙人以上古真人、上古至人、上古賢人這三中為古仙人,另外還有一種上古聖人是修生養性得當壽能得百數之人,此類是長壽之人,不能算仙。在《黃帝內經》有較細緻的描述,大體是這樣的:
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上古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上古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上古賢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從最後的境界來說,區別在於:真人是無有終時的,即永不消亡,至人雖與純正的真人不同,不過也能歸於真人範疇。賢人卻是有終時的,所以雖成賢亦需成至真方可。
簡而言之,從早期的角度來看,神與仙的區別在於,天然所生成的生靈稱為神,而由人修鍊而成的稱為仙,如按天皇真人之傳說,人所得修鍊之法,亦是由遠古得道之人傳下。
賢人則是修鍊法術及後世丹道最常見的路線了,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都是常用的手段,這類修鍊能合於道,所以也可以益壽,但與真人不同的是,賢人是有終時的。
真人之法無跡可尋,至人之法世俗難行,賢人之法可摸可尋,而成就賢人之法,合同於道之後,再入至真亦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世間修鍊之道,常以賢人之法為多,
至於後世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五仙之層次之分,是另一種修鍊視角上的區分,而此類區別多是為迎合世人需要,若傳教遇非聰慧之士,可依五仙之言,如是修鍊者,當不必關心此五仙說,當以古義為繩。
如《鍾呂傳道集》中,雖言稱為天仙之法,但其修鍊內容卻是大談賢人之法,亦不合於至真無有終時之說,便是如此。更需注意,於後世而言,賢人之義已然轉變,其非如早期修鍊之種定義之賢人,而是指品行優良、聰慧之人,如此並不同於古義,需要分清,不可見丹法言及非是賢人不傳,便混亂了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