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山海經》系列(4)《山海經》並非怪物譜,而是博物志

山海經的傳說

  讀書筆記:《山海經》系列(4)

  劉宗迪:《山海經》並非怪物譜,而是博物志

  與其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內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海經》這本書的形式卻又極為嚴謹刻板,極富條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山經》部分。《山經》按照山脈的走向,依次記載了數百座山的位置、名稱,這些山顯然是實有的山,而非出於杜撰。對於每一座山,又一一記載這座山上生長着什麼樣的草木,棲息着什麼樣的鳥獸,埋藏着什麼樣的金石礦藏。不僅如此,它還對這些草木、鳥獸、金石的形態和功用一一加以說明:對於每一種植物,說明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長什麼樣的恭弘=叶 恭弘子,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樣的藥效;對於每一種動物,則對其腦袋、身體、尾巴、腳爪、叫聲等等一一加以描述,還說明它可以用來治什麼病……整部書,記述有條不紊、頭頭是道,根本不像是胡編亂造的怪物志或東拼西湊的異聞錄,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組織的旨在記載各種自然資源的山川博物志。……它甚至比張華《博物志》、普利尼《博物志》之類龐大的博物類書更“科學”,因為後者廣收博採,往往充斥着一些道聽途說的、甚至純屬想象的奇談怪論、異域傳聞。
《山海經》系列(4)《山海經》並非怪物譜,而是博物志
  實際上,《山海經》,尤其是《山經》所載的“怪物”,原本並非怪物,而只是一些現在或許仍然司空見慣的平凡之物,我們感到“怪”,並不是它記載的東西怪,而是它記載這些東西的方式或話語很怪異。比如說,《南山經》中說,柢山上有一種叫“�I”的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肋下,其音如留牛。”此獸的身體長得像牛,卻長着一條蛇尾巴,還長着雙翼,不倫不類,委實古怪。明明是一種魚,卻住在山上,而且還能死而復生,如此行徑,不是怪物而何?實際上,這個“怪物”不是別的,就是我們今天仍經常能夠看到的穿山甲。穿山甲儘管居住在山上,但它周身長滿鱗片,看起來確實像魚,所以《山經》把它歸為魚類;它的尾巴長而尖,又長着鱗片,所以《山經》比作蛇;有些穿山甲兩肋下長有毛,看起來像長着翅膀;至於說它“其狀如牛”,也只是大致形容其體型而已;穿山甲是一種冬眠動物,所以說它“冬死夏生”。書中還說“食之無腫疾”,就是說吃它的肉可以消腫,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穿山甲的藥效,說它“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也說它具有消腫化瘀的功效,可見對穿山甲藥效的認識,從《山海經》到《本草綱目》一脈相承。

  《山海經》成書的時代,尚沒有形成像林奈分類法那樣的一套對物種進行命名、描述的博物學術語,更沒有照相術可以方便地給動物形象寫真,所以博物家們要記述一種動物,只有用比喻的方式,對動物身體的各部分分別進行比擬和描述,說明它的腦袋像誰、身子像誰、尾巴像誰……其實,我們平時也是這樣向人解釋一種陌生動物的。我們完全可以用《山經》的方式,把一種常見的動物,比如說貓,“變成”可怕的動物:有獸焉,其狀如虎,蛇尾豹紋,其鳴如嬰兒,其名自叫,其名曰貓,飼之可以辟鼠。

  又,任乃宏:《稷澤考――兼論中國原始農業的起源》一文(載《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6期)中,亦有類似說法:

  由於《山海經》內容的原始性,在將口頭敘述寫定為文字時,其最初記錄者似已無法完全理解,這從將“柏海”記為“渤海”即可看出。《山海經》成書之時,繪畫技術似未成熟,難免借物象形,而比喻總是蹩腳的,因此搞出了眾多的怪物,後人讀之如墜五里霧中,研究自然難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