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俗文化的資源開發

民俗文化的資源開發

 


在中國民俗學學派中,只有烏丙安先生的書中最先講到了民俗的構成和養成,而據鍾敬文的理論所演化的各種書都是很守舊而傳統的東西,或者說創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構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構成因素,而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常見的事物、現象,只有被賦予民俗意義后,才能成為傳遞着特有的知識、經驗和概念等多種信息的民俗象徵符號。
1、民俗質
    民俗質,是構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質材,也就是構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為人們所熟悉的、與民眾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備民俗質的條件。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質構成的一個個民俗單位,它們是構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組表現或鮮明或隱晦含義的事物,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個民俗表現形式,傳達着或象徵著一個民俗意義。
3、民俗鏈
    所謂民俗鏈,是指若干民俗素聯結並排列起來,構成一連串的密切相關的民俗組合關係。民俗鏈的構成有鮮明的秩序,首先是確立某種民俗的類別及其意義和目的,然後是選取內容與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進行排列組合。其次,民俗鏈構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規則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總是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軸線上活動。歷時性就是民俗素按時間順序在民俗活動中出現,而共時性則是在每個時間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鳴”的同類民俗素組合成一組組關係。
4、民俗系列
    所謂民俗系列,是指將同類民俗的所有民俗鏈,依照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歸納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並與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區別。
5、民俗系統
    所謂民俗系統,是把民俗系列根據同類題材和內容的密切相關性再加以概括和歸納,形成更大的系統。民俗系統的劃分,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歸納。如根據民俗符號代碼的構成,可分為言語系統和非言語系統;根據人們對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為聽覺系統、視覺系統、嗅覺系統、觸覺系統、味覺系統等。
二、民俗的養成
1、關於俗民與群體的概念
    民俗學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會中的成員稱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眾、勞動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學意義的名詞。所謂俗民,是指一個文化的代表性來界定的文化群體,它既可以是群體社會,也可以是俗民中的個體,確定其俗民屬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學意義上的群體,是指兩個人以上、不論以什麼樣的關係和方式組成的、具有共同認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傳統的民眾團體,或叫做俗民群體。從約定俗成法則的角度看,群體結構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發的、鬆散的、無組織的甚至是短暫的、互不相識的人群聚合體,只要他們尊重民俗,對民俗文化的養成、負載、傳承有所作為。
2、關於習俗慣制與習俗規則
    民俗的形成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過程,約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識,這是民俗形成與養成民俗的關鍵。
    習俗慣制是人類群體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習俗制度慣例。習俗制度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場合在民間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習俗規則就是習慣的重複出現,是習慣的規範。
3、民俗的養成
    民俗的養成,就是一個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產不斷民俗化的過程。
三、民俗的傳承
    所謂民俗的傳承,就是人在民俗的養成過程中,對民俗的接受和傳授過程。易德軒為你進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