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端午也叫“重午”“躲午”歷史由來是真的嗎?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端午也叫“重午”“躲午”歷史由來是真的嗎?

鐵筆居士

  端午是中國一個重要的節日,民間對於端午這個節日是十分隆重的,人們在這個節日中,吃粽子是必定的,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為“蒼龍七宿”,這是天象所表。

  選擇在端午舉行祭龍節儀與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時節天象有關。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卦象是聯繫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龍星飛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經・乾卦》中所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於“中正”之位,為大吉大利之象。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早在上古時代,南方吳越一帶就有在“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舟依然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端午節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上。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恭弘=叶 恭弘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恭弘=叶 恭弘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端午節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划龍舟與祭龍,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藥水、拴五色綵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