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藏族的幾種鮮為人知的喪葬方式]以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為主的,並在尖扎、德貴、循化等縣幾十個村莊中流傳的大型民間娛樂活動六月會,藏語稱為“六月勒瑞”,意為六月獻給龍的歌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它蘊含着宗教、歷史、民俗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表現了藏民族勤勞樸實智慧勇敢的美德。
藏族分佈在西藏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地區,自稱“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區又有不同的稱謂,如阿里人自稱“兌巴”、后藏人自稱“藏巴”、前藏人自稱“衛”、昌都以東的人自稱“康巴”,還有“安多哇”,“嘉絨哇”“工布哇”等等。雖然分佈地域廣,但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個整體,認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是生命的又一種表現形式。這種觀念為藏民族所認同,他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輪迴”的觀念,相信人死後會再投生的。所以,他們對逝者都很恭敬,並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身份、不同地區習俗加以安葬。那麼,傳統的藏族安葬、殯儀、哀舉等儀式都是如何進行的呢?都有哪些不同形式呢?
在藏區,由於地域不同,喪葬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喪葬方式中有較明顯的等級制,這是相同的:最高級別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區長期保存着極古老的喪葬習俗,或者受鄰近民族的影響,往往還有諸如穴葬、寄棺葬、樓葬、平台葬、室內葬、樹葬、嬰兒紅手水葬等鮮為人知的特殊葬俗,另外,有些地方土葬的比例也很大,夭折的幼兒盛行水葬。這裏我們介紹的是藏東和甘南藏區為主的特殊葬俗。
穴葬穴葬盛行於甘肅省白瑪藏族地區。這裏人死後,洗禮更衣,捆縛成蹲坐式,然後置於土坑內,上蓋一塊木板,再用土掩埋。冬季屍體不易腐化,所以實行火葬。墳地有氏族的墓地和墓列。
寄棺葬寄棺葬最終還是土葬,流行於甘肅省舟曲一帶藏族地區。這是將夫妻雙方先亡者殮棺,暫時存放在如崖旁、地頭、路口等處,不掘墳墓,而是將棺木放在選中之地的高處,以防被水浸泡,用大石塊壓上,以防野獸侵擾。待另一方去世時,舉行合墓安葬,以求永世不離。
樓葬樓葬也稱戶葬,流行於康南一帶。這是將亡者屍體葬於樓房最頂層一角落,葬禮不出門,甚是隆重。但這要求死者必須是一方公認之德高望重者、有聲譽之喇嘛或長壽者、兒孫滿堂或五世同堂者、或於部落村寨中大公無私、伸張正義、敢於為群眾說話作主、群眾糾紛時能公平斷裁的人士。
平台葬平台葬流行於康南巴塘一帶。這是一種特殊的安葬方式,因為人們認為死者不宜用其他葬法才用這一習俗。其形式是在平地上用大石塊砌成高1米寬1米的平台然後把屍體捆成胎兒狀,裝在木箱內放在平台上。再在木箱周圍砌上石塊,並用大石頭將木箱蓋住,最後用泥勾石縫,遠看犹如一堆瑪尼石。
室內葬室內葬流行於康北一帶,是對80歲以上、有威望者去世后的特殊安葬方式。人死後擦洗捆團,五官中塞抹酥油、金銀寶石等物,將屍體放入木櫃或大罐中,四周用青稞穗、麥芒和穀殼填充,蓋上蓋後用泥密封好,放到室內一角。待若干年後,搬到野外火葬。骨灰或投入江河或埋在地下。由於這種安葬方式要經過數年,幾道程序,故亦稱“復葬”。
樹葬樹葬流行於西藏林芝和康北部分地區,這種形式多用於夭折的幼兒。將屍體用鹽水洗凈,放入木箱、木桶或竹筐內,然後懸挂到大山陰面林子里大樹的半腰上,也有置於大樹樹杈上的。據說這是防止家裡再有孩子遭不幸。但此俗不多見。
嬰兒紅手水葬這隻適用於兩個月以內死的嬰兒。將死嬰兩手用塗料塗成紅色,再將其捆成胎兒狀,裝入背簍里,捆上兩個大石頭丟入河中。有的連同背簍一起埋在河邊,待水漲后把屍體沖走。家人在投屍下河的地方豎置一塊刻有經文的石板,點上酥油燈,燒糌粑,插上數根瑪尼竿,歲歲祭之。
家裡有人謝世,無論用哪種安葬方式,但出殯的日子和山向都由歷算僧人根據亡者和遺眷的生辰屬相,死者辭世的年月日時辰、星曜相符等天文五行算法來計算決定。據說推算凶吉日是為了遺眷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也是對死者的安慰。出殯時間一般在過世的3至7日內,這之前,親友、同村人都攜帶乾糧、酥油、銀錢等物前往死者家表示哀悼,帶來的奠儀均用在獻供、布施方面。室內停靈期間,禁止家貓接近,這期間,家裡養貓的或將其拴在家裡,或送到別人家拴養。出殯之日一般動身很早,最遲不過午;只有男子才許送到墓地;與死者同屬相、同生日的人不能去送葬。人死後的49天內,禁忌殺生,只吃別人殺的牛羊肉;遺眷女人不洗頭,男人不修面不理髮、不佩帶飾物;不串門;更不參加喜慶或娛樂活動;當年的年節不訪親友。
隨着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普及,觀念的更新,近年來許多喪葬禁忌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已經逐漸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