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間風俗:對蠶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風俗

民俗活動和對應的寓意

  接蠶花

  嘉興、桐鄉、海鹽、海寧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種古老賧神儀式,都於春季在農戶家中舉行。其儀式皆由贊神歌手(贊神歌手俗稱燒紙歌手,有的學者謂應稱為騷子歌手)主持。在整個儀式中有一道“接蠶花”節目,由歌手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桿秤、一塊紅手帕、一張蠶花馬幛(蠶神媽)和插在黃紙上的兩朵紅白紙花(枝上有柏樹恭弘=叶 恭弘)交給該家的女主人,同時誦唱“蠶花歌”。歌詞雲:稱心如意,萬年餘糧;蠶花馬、蠶花紙,頭蠶勢、二年勢,好得勢;採取好繭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介幾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將各物收藏,稱“接蠶花”。待收繭繅絲,舉行“謝蠶花”祭祀之後,將蠶花紙、蠶花馬幛祭祀焚化。“接蠶花”活動在海鹽?f里一帶,每年農曆年初二家家舉行,用彩紙做成小花,中間綴以元寶,供奉灶間,臘月二十三日送灶時與灶神像同時焚燒。

  蠶花水會

  舊時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舉行社會性的民俗活動,如淄院陡門水會、新滕水會等都很有名。其中桐鄉芝村水會以蠶神祭祀為主要內容,稱為蠶花勝會。舊時芝村鄉有一規模宏大的龍船廟(又名龍蠶廟),前殿祀四大天王,後殿祀“馬鳴王菩薩”,這馬頭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馬,當地說是宋代敕封的“馬鳴大士”,清代加封“先蠶聖母”,是桐鄉、祟德一帶蠶農信奉的蠶神。每年清明,各村聯合在水上舉行祭祀盛會。迎會從清明日開始,當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將馬鳴王神像由廟中移至船上,各村參加迎會的船隻齊集進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節目:龍燈船,賽燈;台閣船,由少年兒童彩扮表演;標竿船,由表演者爬上豎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驚險動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術;拜香船,由兒童捧“香凳”邊跳邊唱“拜香調”。在附近更開闊的河面上還進行“搖快船”比賽。賽會常舉行三至七天,遊人如織,船滿河面,沿河數里設滿茶棚、酒肆、貨攤,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古老的祭神儀式逐漸演化為群眾性的文娛和經濟交流活動。
民間風俗:對蠶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風俗
  踏白船

  清明節賽船習俗遍及各縣,嘉興稱踏白船,海鹽稱出跳船,平湖稱搖快船,均為划船比賽。海寧賽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術表演。清光緒《嘉興府志》謂:“清明,王店市河及薦涇有搖快船之戲”。近代則以市區三塔、郊區油車港、南匯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為最有名。過去市區三塔運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動極為盛大。鄉村划船能手組成賽船隊(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賽手亦着同色服裝列船河中,一聲開賽,多船齊發,飛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為優勝。踏白船古代主要為祭祀蠶神,當地傳說農曆三月十六日為蠶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於是日舉行。嘉興三塔的踏白船,屆時先集中茶禪寺前祀蠶神,比賽結束后亦在廟前謝神聚餐,每當踏白船時,運河塘上觀者如堵,氣氛熱烈,為一年地方盛節。踏白船活動曆數世紀不衰,演變為生產活動和體育活動。養蠶時桑恭弘=叶 恭弘常須由遠地購回,運輸刻不容緩,舉行划船比賽有訓練划船技術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節前舉行,是作為一種養蠶準備來檢查,兼有文體活動意義。有人認為,踏白船也是一種軍事訓練。宋代踏白為水軍番號,岳飛曾統該軍;明末吳日生在長白盪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這些均可備一說,其淵源恐均系由祀蠶神衍變擴大而來。

  蠶花生日

  多數蠶農以農曆臘月十二為蠶花生日,亦即蠶花娘娘(馬頭娘)生日。舊時習慣在這一天祭把蠶神,近代多已不舉行儀式,桐鄉一帶則例於此日做繭圓吃,寓紀念之意。古代多於臘月中?Z蠶種,蠶農定臘月十二為蠶生日,當是指從此日起蠶事肇始(海寧有些地方則以農曆正月初九為“蠶日”)。

  請蠶花

  是桐鄉烏鎮一帶流傳的習俗。當蠶蟻孵出后,蠶農備香燭供奉蠶神像(神?l),蠶娘頭插紅綠紙的彩花,將剪碎的燈芯和野薔薇花細末撤蠶種紙上,再把蠶種紙挽在秤桿上,用鵝毛將蠶蟻和燈芯、野花末一起撣往蠶匾中。採用秤桿、燈芯等物收蟻,諧合“稱心如意”成語,寓吉祥之意。

  做繭圓吃蠶花包子

  蠶事伊始或蠶罷,蠶農多用米粉做有餡或無餡糰子和小圓子稱為繭圓,作為祭蠶神的供品,近代則逐漸成為一種飲食習慣,或用於饋贈親友。海鹽過去做繭圓謝神多在蠶三眠以後。清代海鹽詩人黃燮清有詩句:“蠶眠桑老紅閨靜,燈火三更作繭圓”,見《長水竹枝詞》。(注:蠶三眠後作小粉圓,祀馬頭神,名曰“繭圓”。)在桐鄉,則在臘月十二日時做繭圓。清濮院詩人陳梓作《繭圓歌》說:“今年生日粉繭大,來歲山頭十萬顆。”桐鄉有些農戶清明節還做生粉糰子,形似繭子,饋贈親鄰,喻“越生越多”。海寧也是在清明節作繭圓,有青白兩種,青者代表桑恭弘=叶 恭弘,白者代表繭子,稱為“吃青還白”(食桑吐絲)。解放后。做繭圓習俗漸變,農戶售繭那天,常於集鎮上買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稱吃蠶花包子,漸成習俗。

  謝蠶花

  蠶繭豐收后,蠶農以酒食祭謝蠶神,祭畢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魚肉,稱為吃蠶花飯。有的地方在端午節謝蠶花,姑娘們在水邊作“豁蠶花水”遊戲。

  演蠶花戲

  海寧、桐鄉、海鹽等地很多村莊,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或收繭后,必演蠶花戲神。多由全村集資雇請羊皮戲藝人來村演皮影戲,老幼聚集觀看。演完整本羊皮戲后必加演一段《馬鳴王菩薩》,皮影戲紙幕上出現一個女子騎在馬上奔馳,藝人則伴唱《馬鳴王菩薩》,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蠶桑神話和傳說。演畢,蠶農向藝人討取做紙幕的綿紙稱“蠶花紙”,用以糊蠶匾,謂可致豐收。演戲點燈的燈芯,藝人分贈蠶農,稱“蠶花燈芯”,謂置於蠶室,可保蠶事順利。
民間風俗:對蠶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