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
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
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
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
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有一個屬性
“鬧”
在古代
元宵節是皇家和百姓最重視的節日
不僅要約要鬧要“你猜我猜不猜”的猜燈謎
全國各地都有過元宵節的風俗,但福清還是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主要習俗有:吃元宵丸、過利橋、熏燈、鬧社火、猜燈謎、燒瓦塔、鬧花燈、舞龍舞獅、踩高蹺、排鰲山、行舟、搭台閣、迎神等活動。
福清南門外的龍首橋又稱為利橋。舊時元宵夜士、官、民、商都要成群結隊從利橋上走一趟,叫“過利橋”,取全年吉利之意。因此連在封建社教束縛下,平日足不出戶的婦女,這一夜也加入了“過利橋”行列。後來,又有人把過利橋與生育男嬰聯繫起來,故以又有新婚夫婦相攜過利橋的習俗。現在,雖不象舊時將過利橋看得那麼慎重,但元宵之日,到縣城觀燈的人們也多半要到利橋走走,一為習俗緣故,二為遊覽瑞雲古塔。
鬧社火
如今,福清還遺留鬧社火的古風。鬧社火是從正月十一日上彩日開始,直到月底。各鄉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這天晚上,社頭將平日準備好的節目編成順序,有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擔台閣、擺鰲山、演出地方戲曲、放煙花等活動。演員裝扮成各種角色,分乘交通工具穿街過村,讓老百姓觀看,俗稱“出遊”。社火的規模大小,一般显示該村社的興旺程度。鬧社火風俗活動曾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又走入老百姓的視野,內容也更加豐富,並逐漸演變成各鄉村慶賀一年成就的文藝踩街活動。
新厝鎮受到莆仙文化的影響,鬧社火(當地叫做“擺頭尾厝”)習俗規模宏大,十分隆重。頭尾厝活動從正月初十就開始。社頭指揮全村人等籌劃搭彩門,扎彩燈、購煙花、買喜果、備貢品、排節目。正月十五夜,是頭尾厝活動的高潮,當天各鄉社的祠堂里擺着一長排供桌,桌上陳列着各家各戶送來的供品,多系“五果六齋”“五果十齋”和“五香”等。許多供品上還覆蓋著紅紙剪的“福”字,有的還用花生紅棗鑲嵌成“福、祿、壽、喜”字樣。
最為豐盛的要數“家宴”了。家宴又分“葷宴”和“素宴”,各有四大盤、八大碗、十六圍碟,用料考究,琳琅滿目。並同時祠堂外早已是燃燃的篝火,全鄉民眾圍着篝火表演節目,欣賞燈彩,燃放煙花。最後抬着本境保護神神像的隊伍來臨時(謂之“福厝”),活動更掀起高潮。
迎神、游神
福清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宵節也有敬神、迎神的習俗。福清的敬神活動主要有迎神、游神。無論迎神還是游神,都寄託老百姓祈求安寧、和諧、幸福、美滿的願望。龍高半島的迎神習俗較有特色。漁溪、上逕一帶則有巡遊賜福的習俗。迎神、游神是福清較為原生態的民俗活動。
游燈
游燈是東張、一都等山區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己有近千年歷史。在東張鎮,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燈會,其中以燈牌最有特色。據傳,燈牌文化起源於“興龍宮”,是東張鎮獨特的山區民俗文化的代表,蘊含人們祈求好年景、好收成、六畜興旺、戶戶平安的美好願望。
舞龍舞獅
舞龍,既有舞布龍,也有板凳龍。福清的老百姓在喜慶日子里都會用舞龍舞獅來祈禱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布龍主要用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十一節、十三節。板凳龍,又叫“板燈龍”,俗稱“龍燈”。舞“板凳(燈)龍”,俗稱“哄燈”。“板凳龍”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是龍高半島(尤其高山、三山、東瀚三個鎮)十分傳統的娛樂習俗之一。“板凳龍”以板凳組成龍身,再配以燈籠,由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組成。舞動時,翻滾跌扑,栩栩如生。
踩高蹺
踩高蹺原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舞蹈。盛行於唐宋時的北方地區。化了裝的表演者足踩三四尺高的木蹺,手執扇子,進行有節奏的舞動,趣味盎然。這種活動以前在福清並不十分盛行。近年來,福清的民俗專家及民間文藝家開始挖掘這種傳統技藝,踩高蹺有時可在一些節日中見到。
行舟
行舟也叫做跑旱船、採蓮船,是福清民間節日喜慶活動之一。舟船多用竹、木紮成,外蒙彩布,飾以流蘇、綢花,綉上水紋等。舞時,套系在舞者的腰間,如坐船之狀。男演員飾老生,童顏鶴髮,手持木槳,女演員扮船女。兩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輕快舒暢,趣味無窮。
搭台閣
搭台閣是福清民間節日、慶典時舉行的舞蹈活動之一。從前,在一個約5尺見方的活動舞台上,裝上鏤花欄杆、布景、燈光,台中央固定一個鐵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戲劇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到8人抬着台閣上街遊行。台閣所扮演的多為群眾所熟悉的戲劇故事和人物,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哪吒鬧海、孟母三遷教子、甘露寺招親和西遊記等。
最後
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別忘了出去走走游百病
元宵別吃多了哦
福清正月十五元宵節節令文化,過利橋、鬧社火、燒瓦塔、舞龍舞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