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傳統佳節。你對元宵節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嗎?除了吃湯圓,元宵節還有哪些習俗?節日由來
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的一切),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而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賞花燈。
節日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又叫“湯圓”,但隨着地域不同,它的做法成份風味也各異,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是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燈籠
簡稱“送燈”,也稱“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頭年送送子燈,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一般在過了初五直到十五期間送燈。還有舅舅送外甥花燈,也就有了“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歇後語。
賞花燈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陽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而正月十五賞花燈這一習俗,則起源於道教。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
猜燈謎
猜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游社火
社火展演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一般都是提前演練好之後,之正月十五當天演繹。大型社火隊由彩旗隊、鑼鼓隊、秧歌隊、舞獅子、舞龍燈、踩高蹺、划旱船、大頭娃娃、車芯子等組成,車芯子就是在小型拖拉機或小型汽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余長的木椽或鐵杆,再在桿的頂端綁成蓮花形或其它形狀的懸體物,這就是芯台。芯台上將一兩個或多個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戲劇服裝,做簡單動作或造型,在行進中表演玄妙、驚險動作。
除此以外,正月十五這一天還有“走百病”、“迎紫姑”“祭門、祭戶”等習俗,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些習俗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