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四川巫師、巫醫與民俗

中國23個省的特色文化

  在看電視劇《羋月傳》時,我們見識了跟隨義渠王的那個神秘的巫師。所謂巫師,是對會施魔法的人的通稱;或專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據稱巫師既能代替“人”向“神”祈禱,又以“神”的狀態向“人”轉達神旨。一般男巫師叫覡,女巫師叫巫。巫師以治病為主則為“巫醫”,其術為“巫醫術”。但有關巫師的各種名稱,不同時代,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在四川,男巫一般稱為端公,女巫一般稱為覡娘子,四川鄉下多稱“司��子”。巫師以跳神、請神、驅邪治病的手法影響到民間,所以不少中醫也會一點巫術以便對自己的醫術神化,民間有多種類似巫術的習俗。

  一,端公與跳神

  巴蜀是中國古時巫師的主要發源地。清末成都民智未開,總體醫療水平低下,所以巫醫盛行。跳端公、請巫婆與打清醮、求藥籤、游百病等,成為當時重要的民風民俗。

  清末成都的端公是正當職業,1907年警察局發有“規則”(類似營業執照)的端公有89人。端公們多在自家門前掛黑漆招牌:“×姓壇門”。另有小字註明業務,如“招魂、卜占、燒胎、延送、慶壇、凈宅、治病”之類。端公上門做法事時,頭戴道家四棱帽,身着道袍,或戴佛家蓮花冠手執雲帚,顯得仙風道骨。端公先將“五猖神”供於桌上,焚香點燭,書寫表文,扎替人送死的“茅人”……鑼鼓一敲響,左鄰右舍都會趕來看熱鬧。
四川巫師、巫醫與民俗
  跳端公有小跳和大跳。小跳,是端公單槍匹馬上門掙飯錢。他口誦“今有四川×縣×里×街信士××,為×事,請弟子代奏天庭……”一長串話讀完,和主家一起叩頭焚化表文。端公要顯法力,右手會握把尺多長的司刀,左手拿只寫有紅色“令”字的木頭令牌,這兩樣都是最重要的法器。端公請神唱跳,以刀、牌碰擊為伴奏。成都人說某人為某事竭盡全力,就常形容為:“看他龜兒子哇,司刀、令牌都耍盡了!”

  端公還常搞些“撈油鍋”之類把戲,以顯神力。他圍繞翻滾的油鍋又唱又跳,時而將頸下掛的牛角號放在嘴巴上嗚嗚嗚狂吹。當凄厲怪誕的號聲戛然而止,端公右手臂赤裸,猛然插進沸騰油鍋內一陣攪動,抽出后從左手接過司刀高吼:“送神��!”

  油中加有醋水或皂角水,看似沸騰,溫度卻不是很高。當然,也需長年累月“換皮”數次。換句話講,這是端公長期苦練而成的謀生之技。

  大跳,則規模隆重,請十個以上端公大鑼大鼓跳幾天神,也稱為儺戲、儺堂戲、端公戲、神會――這在清末成都非常流行。往往晚飯後,正法事才開始,香煙繚繞中,端公先表演“靈祖祭壇”。掌壇師焚符恭請,一個巫師扮王靈官,手執木鞭吼幾聲:“吾神金鞭一打,妖魔鬼怪不得作祟,一方保你平安!”

  王靈官七歪八倒,舞跳一陣卸妝,在一張白布上拓下他的臉譜,再畫上符令,粘兩根雞毛於病家房門上,稱可讓“諸邪迴避”。

  最恐怖的是三更后“發五猖”(又叫打梅山)。陰森的鑼鼓聲中,披紅掛綠的端公,光着腳板在屋內飛轉旋舞,陰陽怪氣哼唱:“五猖郎,五猖郎,好酒好茶你不吃,雄雞血酒你先嘗!”狂跳亂唱后,殺公雞,取雞血“釁法器”。其後一個端公將燃燒的蠟燭含進口內,昏暗屋內,但見他兩臉頰紅透,蠟燭取出又含入口內數次,隨即雙手揮舞燃燒的紙卷滿地打滾。怪叫聲中,裝“五猖神”的端公周身火苗亂竄,奔進病人房中數次,伏地叫道:“××啊(病人姓名),拿魂來啊!”叫聲怪誕慘厲,聽者心驚肉跳。

  此時鑼鼓益發緊湊,屋內掌壇師撒出米豆,將五猖神打出病房。然後拿出紅絲、紅布、小瓦罐,念動咒語:“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其後令牌齊鳴,鑼鼓急厲,裝五猖神的端公就地一滾,悄然退場,表示鬼怪已被收伏。掌壇師伸出五指凌空一抓,似將惡鬼收入瓦罐,再封上紅布,貼上捉鬼符――至此大功告成。

  以上端公戲中,打飛叉、上刀山、變鬼臉、撈油鍋、捧熾石、過火炕、跺火磚、吞火吐火……都是表演內容,川劇中吐火、變臉就源於此。

  清末傅崇矩說:“今成都此風不絕……凡有病人之家,不知求醫,唯知禱鬼。倘不用此輩,僅求醫藥,則親戚鄰里群非之……愚民信之甚深。”

  二,司��子(巫婆)與請神送祟

  巫婆又叫覡娘子、童子仙娘,鄉間多稱司��子。做法事時常帶法器(銅磬、小鼓、鐵劍、觀音像等)到事主家。

  你若去問病叩神,她先探你的口風。然後頭上紅帕一包,點起香蠟,口吐白沫,昏昏迷迷,口內盡說“神”話:“你先人墳山有條窄路,亡魂不安……若要治好,先得畫道陽符,要陽錢120文。再畫道陰符,三六九退病後,你再來拿符!”隔了三到九天後(所謂三六九),大多病也拖好些了,她就自誇“全仗本仙娘神光大,你要磕頭拜禮送錢喲……”

  當年成都攔河堰有個覡娘子,外號張濫形頭。一天正在蹲茅房,有個寡婦前來:“張大娘,我要問神!”張濫形頭怕誤生意,在茅房一邊答應一邊扎褲子,口內急說:“神來了!神來了!”好像神仙就裝在她荷包內。剛問了幾句她就忙着說:“現錢只要捨得三百六,明年生個兒子胖篤篤!”那寡婦聽了,氣得臉紅筋脹,起身就走,邊走邊罵。

  除“請神”外,巫婆還“送祟”,即祛送鬼怪病邪。“過陰”又叫觀花、下神,巫婆稱自己可以“脫神”從陽間跑到陰間,為事主傳達已逝親人要說的話,或代問正生病的家人有無生命危險?此外又有“拴胎”,咒語多為“招魂”之類。念咒后將紅線拴在病人(多為小孩)頸上及手足上,以祛病除災。

  三,巫醫與民間舊俗

  除了端公、巫婆,正兒八經的“巫醫”則是“祝由科”,特點是符水治病。清末傅崇矩批評江湖醫生非常尖刻,卻多次肯定祝由科:“又有收水一門,祝由科一門,針灸一門,其止痛去毒等事,確有奇驗,予(我)曾親驗之。予非迷信者,予病項疽一年,經黃雅亭醫愈。”

  祝由科為什麼確能治癒一些疾病?主要是巫醫以符咒等手段,施以催眠、暗示和潛力激發,類似心理療法而發揮重大作用。許多巫醫還囑病家以薑湯、陳皮、黃連湯等為“藥引”,沖服符紙灰、香灰,其實是在配合藥物治療。有的還輔助按摩、刮痧、針灸,並傳授保養治病方法……

  清末成都祝由科盛行。1909年成都出版有《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幾乎成了中國此行業的教科書。

  與巫術相關聯,清末成都還形成了許多祛病防病的傳統民俗。

  打清醮:各街巷二、三月間必籌募資金,延請道士設醮壇祭神求安。醮事將畢,扎紙龍船(又叫方船、方舟),內坐國人敬而遠之的紙紮瘟神、火神,送出城外焚燒。

  參灶:每逢醮事完畢,道士和會首到每戶居民家中廚房內喃喃念誦。戶主封錢數文至數十文交與道士,謂之參灶。

  供天:凡各廟誦經、民間道場或街坊醮事完畢后,必於夜間供天:搭台設燈燭及花果點心,燃燭360支。供品多為饅頭、糍粑,第二天分給各戶人家吃,認為可祛病防病。

  慶壇:設壇場祛病除邪,寫上“千千兵馬、萬萬神軍”等字,親族及近鄰送鞭炮香燭,聚眾拈香。

  過關煞、打百家鎖和止小兒哭:小兒出疹、天花之類叫過關煞(即難關)。大人用紅紙封米一包,求親友各人出錢10文,實即以米換錢,然後以錢打百家鎖。小兒夜啼不止,父母多在街頭巷尾貼紅紙單,上寫“小兒夜哭,請君念讀。如若不哭,謝君萬福。”至今鄉間還有此遺風。幾年前筆者在四川大學校園還看見這種紙貼。

  求藥籤:成都陝西街藥王廟及武侯祠等處,都有藥籤。民眾有疾痛,前往跪神,默求藥籤,歸家照簽票之藥方飲服。化噩夢和止眼跳:凡夜夢兇惡者,常在小方紙上寫道:“夜夢不祥,書在東牆。太陽一照,化為吉昌。”成都人又常說“左眼跳財,右眼跳岩”。凡眼跳者,常在小方紙上寫16字:“眼跳不祥,貼之東牆。太陽一照,化為吉昌。”貼在向陽處。有發丹(急性蕁麻疹)者,常在病者手臂和胸前背後寫:“前青龍,后白虎;左朱雀,右玄武”,以鎮邪神。

  游百病: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男女上城牆步行暢遊,謂之百病不生。

  藥王廟摸虎和青羊宮摸羊:清末藥王廟內有鐵虎一隻,民眾有疾痛者,都去拜虎神后摩撫,據說可不葯而愈。青羊宮大殿外有銅羊,相傳摸羊也能醫疾痛。凡去摸虎摸羊,道士必索取銅錢一二文。

  以前的中醫不少會玩一點巫術,為的是把他的醫術神秘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四川,我親眼見一个中醫治一婦女的乳腺炎事。一個婦女患乳腺炎久治不愈,疼痛難忍。她丈夫從很遠的地方請來一個“神醫”,那“神醫”一到就叫人拿一碗水來,手指對那發炎的乳房划動,口中念念有詞,同時也用手指號水,然後喝一口水向那病乳房噴去。那婦女立即說好多了,不大痛了。最後才用他特製的葯敷上,不久乳腺炎就痊癒了。誰也弄不清楚,這中醫是靠敷的葯還是咒語把病治好的,只知他是很神醫生。

  我沒有見過真正的端公,卻經司��子治過病。那是五十年代初,我幾歲時因常生病,祖母帶我去十幾裡外見一個司��子。據說那個司��子划水治病很靈驗。去求十幾裡外的一個“司��子”划聖水,。那司��子是一個瘦小的老太婆,求她划水的人排成隊。只見她從水缸中舀出一碗水,手指對水畫圈似的繞動,嘴唇不斷地動,聽不清念些啥,然後把水倒入瓦罐中。叫我們帶回這罐水,要我每天喝幾次,每次喝幾口,幾天喝完后,病就好了,並沒有去看醫生後來。我已記不得我當時患的啥病,是否就是“聖水”治好我的病,我也不清楚。

  以前四川巫師主要以陸姓氏族為主體,其歷經二十四代。但後來在二十四代時誕下一女,眼睛呈淺褐色,為不祥之兆,自此,巫師氏族衰落,陸姓氏族遷移。由於行事“低調”,所以不常被人注意,而他們的印跡也無從知曉。
四川巫師、巫醫與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