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唱起來、跳起來,羌族薩朗舞簡介

淺談陶瓷文化的發展與技藝的傳承

  在我們的印象中,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亦是云云。羌族薩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在羌族及其周邊區域和涉羌區域廣為撒播。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院壩堂屋,薩朗之於羌族猶鹽巴之於臘肉。本期的羌族文化要為人人先容的就是羌族的薩朗。

羌族文化

  羌族薩朗(羌文Rrmea Salengw),是中國羌族獨佔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薩朗,原為羌語北方言詞彙,意為“唱起來、跳起來”,是當地羌族人民娛己娛神的主要手段。薩朗后引申為歌舞,並擴大詞義為羌族歌舞的統稱。

  1.狹義的薩朗。羌族薩朗屬於整體性舞蹈,由一能歌善舞者領頭,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下肢動作天真多樣,雙臂僅前後擺動而已,所唱歌曲多是口頭撒播下來的古老民歌,用羌語演唱。

美艷花朵少不了,傣族服飾配件必備

  單指一種類型的羌族歌舞藝術形式,起源於羌語北部方言區,第一步踏右腳,最後一步左腳起跳右腳抬起,中央轉變若干。程序大要是這樣的:男女分性別牽手圍成一個不封口的圓圈,由領頭(最右邊)的男或女起頭唱歌,後面一排重複應和。歌曲以羌語(甚至是古語、方言)居多,二、三句歌較為普遍。

  待整首輪流唱完后,最先踏腳起舞,先逆時針(向右)漫步行進。舞步和歌曲的節奏、領頭人的氣概息息相關,但絕大多數情形下起步舞都是腳不離地的。隨着歌曲節奏加速,舞步也不停增添和轉變,在最後一步(左腳跳)還可以舉行180度或360度轉身。當隊伍手拉手順時針(向左)行進時刻,通常會變換為連踢腳的舞步,因此隊伍最末的那名舞者也應該是薩朗能手。

  最後,換回起步舞或者踢踏舞步逆時針行進到完成本段,完畢時由領頭列齊呼“嚇喂”,另一列以“呀喂”應之。諸如《羌魂》第一章節、《ximi na ssem》、《邛啦耶果》等,均為狹義的薩朗。

  2.廣義的薩朗。是指類似於上述狹義的薩朗這樣的群眾性自娛自樂的圓圈歌舞。這內里包羅了羌族的薩朗、席不搓(宴席舞)、莫恩納沙(羊皮鼓舞)、卡斯達溫(跳鎧甲)、ssem na sowa(禮儀舞)、對襟步等等。在這些歌舞中,薩朗是最為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薩朗詞義發生擴大的主要代表緣故原由是,在茂縣2007年新編的薩朗舞專輯《羌族薩朗》吸納、融入了其他舞種(或一些動作)。

你可能也喜歡:
中國歷史文假名城有哪些,迄今127座
歷史文假名城申報條件,國家說了算
歷史文假名城分類,七類都會應有盡有
淺談:歷史文假名稱的珍愛與開發

歷史書籍排行榜前十名之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