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維吾爾族文化的一抹重彩:曆法

哈尼族長街宴,世界上最長的鄉村宴

  維吾爾族文化博大精湛源遠流長,維吾爾族同胞不光能歌善舞,同樣他們的頭腦頭腦也是極其的強。維吾爾族的曆法起源早,曆法包羅了需要天文學的知識。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人人詳細的先容一下維吾爾族文化的一抹重彩曆法。

維吾爾族文化的一抹重彩:曆法

  維吾爾族的天文學知識源遠流長。喀喇汗王朝時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樂智慧》一書中先容了那時的許多天文學知識,並在第五章《論七曜和黃道十二宮》中以詩歌的形式形貌了七曜和黃道十二宮。作者先容了七曜的名稱、特徵、位置及其泛起的時間,並憑證“地球中央說”列出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排列順序,畫出了七曜星圖。所謂黃道十二宮,即十二個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序泛起的可以考察到的星群分為12組。

  他說:“除了七曜之外,尚有黃道十二宮,有的成雙成對,有的孤闈獨守。”明確指出了黃道十二宮在星空中相互為鄰,一年中按季節泛起,不決絕替變換,每一個星座劃分代表着差其餘月份、季節。即十二宮分屬春、夏、秋冬四序,每一季為三宮。他又把十二宮分屬火、水、氣、土四種物質。火、水、氣、土不僅是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以為生命也是四要素組合成的。他說“四要素給合,才氣組成生命”。

  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語詞典》里也網絡了許多文學的資料,如:“黃昏泛起火燒雲,妻兒如親人;早晨泛起火燒雲,家中起哭聲。”“月出暈伴生,白雲浮晴空。雲頭堆疊起,大雨自天傾。”民間也有“月暈白,雨雪來;月暈紅,天放晴”的說法。維吾爾族民間把金牛宮之七星稱為“於凱爾”星座。夜行人行使這個星座定偏向,犹如使用羅盤。人們以為,於凱爾漸大,天氣就會轉變。維吾爾族諺語說:“於凱爾掠過天涯,節氣就屬炎天。”

  據民間星相家的說法,於凱爾一年中有40天棲於地上,這時的天氣最熱,被稱為伏天。40天之後,於凱爾重新升入星空,植物最先結籽。民間有“七星顯,天氣變;七星不墜,地溫不升”的說法。維吾爾族民間還把北極星稱為“鐵木爾闊足克”(意為“鐵樁”),並把此星作為夜間行路或軍隊夜出時偏向的標尺。對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體予以維吾爾族的稱謂,並準確熟悉到這些星體運動與地球天氣、季節轉變的紀律。

具有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使用過多種曆法。最早的是回紇汗國時期使用的12獸曆法。12獸名稱劃分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每12年循環一次。據考古和文獻資料,高昌回鶻王國時期使用一種叫“七曜歷”的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紀日的曆法,也即以七日為一周年曆法。

  據在高昌遺址發現的回鶻文曆書斷簡研究,這種曆法逐日先用杰特語記七曜日名稱,次譯中國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後以杰特語記鼠、牛、虎、兔等12獸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語譯出中國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紅字記之。這種曆法可說要杰特、中國、突厥三種曆法的整合體。

  據法國學者沙畹考證,七曜歷於唐開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傳教士傳入中國,厥後中國影響很大。憑證烏魯伯克留傳的曆書考證,高昌回鶻使用的另一種曆法,一年分12個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為次第。唯獨首月和末月名稱差異,首月稱“aramai”,意為齋月;末月稱“carsapat”,意為臘月。此與中國曆法謂此二月為正月、臘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國歷稱“初”,高昌歷規則如“yangy”,意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鶻的曆書實仿中原曆書。

  喀喇汗王朝時期的維吾爾人使用12獸曆法,人的歲數、事宜發生的時間等均以12獸輪流紀年。與漢族12獸差其餘是他們以鱷魚取代龍。12獸的順序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那時也使用七曜歷。

  維吾爾族改信伊斯兰教后,使用回曆。《西域圖志》、《西域聞見錄》等書均記明清時期的維吾爾族已使用回曆。回曆又稱“希吉來源”或“伊斯蘭教曆”。回曆純系陰曆,其紀年法是:太陰圓缺一次為1月,12個月為一年,單月30日,雙月29日,不置閏月,整年354日。每30年為一周,其中有11年(約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設一個閏日。故該歷平均每年為354日8時48分。對於月的盤算方式,不用實朔,而以望見新月時期做月首,以是它的月首日期,常在陰曆初二、三日以後。

  你可能也會喜歡:
  彝族火炬節的三部曲:迎火、贊火、送火
  賽裝節,彝族的時裝演出
  苗族特色舞蹈:卡牛檔
  苗族曆法的來源及應用

朝鮮族說唱藝術特色:板嗦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