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仡佬族傳統節日:敬雀節

水族端節是水族的春節

  “敬雀節”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撒播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為仡佬族文化的傳承起着主要的作用。在仡佬族,老人稀奇珍愛鳥雀,不允許別人危險它。“敬雀節”的傳承極為嚴謹,這是使“敬雀節”能夠傳承至今的主要緣故原由。那麼“敬雀節”到底對仡佬族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敬雀節

  敬雀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撒播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流動,現僅倖存於貴州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敬雀節也叫敬鷹節,古稱禁腳節,流動時間是古歷的二月月朔。曾盛行於今石阡縣共18個州里中的11個仡佬族侗族鄉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過此節的習慣。

  其中堯上仡佬村民每逢雞年便以宗祠和露天場所,請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戲班來祭祀娛神,開展敬雀節祭祀流動,鄰鄉鄰寨帶上自民編的演出節目來加入,加入職員涉及周邊鄰縣和本縣18州里的民間組織、藝術整體和親友人群。

  石阡仡佬敬雀節以十二生肖為準,每十二年(雞年)為一大祭,其餘年歲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戶舉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為單元舉行。

  歷史淵源
  據史料載,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她先後由商周時期的“濮”人和戰國時期的“僚”人生長而來。漢代時僚人已是夜郎國的主體住民,唐初僚人中的部門生長為單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載,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石阡縣境內。

淺談你所不知道的白族禮儀文化

  在石阡境內的仡佬人中普遍傳說,早在洪荒之年,洪水淹沒西南大地,得一神鷹將漂浮於汪洋之上偉大葫蘆里啼哭的男女嬰兒救起,才有了仡佬族人的繁衍、生息。后因戰亂,仡佬先民瀕臨滅絕,又幸得一婦女於古歷二月月朔將漂浮在石阡境內西部一河流上竹筒里的仡佬嬰兒救起,才有了仡佬祖先竹王--夜郎王的降生。

  據堯上老人先容,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於每年的古歷二月月朔對神鷹和祖先舉行祭祀流動,以求神鷹和祖先的保佑,並表達對神鷹和祖先的紀念和崇敬。此流動世代相傳,不僅在流動形式上生長為每逢雞年舉行大祭,其餘年歲由各家各戶祭祀。

  而且在流動內容上從單一的祭祀儀式生長為將種種民間文化流動(毛龍、儺堂戲、木偶戲、薅草鑼鼓等)溶為一體的盛大節日流動(以堯上鄧氏家譜可上推15輩人的史料為據,堯上仡佬族人敬雀節的歷史已跨越300年)。同時仡佬族人把對神鷹的敬仰和崇敬演繹為對雀鳥等生靈的珍愛,以求風調雨順、豐收祥瑞,進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生長。

  “文化的大革命”時代,敬雀節被列為“四舊”遭到阻止,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敬雀節又在部門仡佬民族村有過短暫的恢復,改造開放后,由於現代文明的襲擊,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逐漸冷漠,敬雀節省動逐步萎縮,現僅有坪山堯上仡佬村民小組少數暮年人在流動。

  您可能也喜歡:
  惟妙惟肖的傣族孔雀舞
  以動物名字命名的傣族舞蹈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鑽木取火
  源於自然的黎族衣飾文化

帶你走進土家族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