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曲藝文化的珍珠:鐵耳麥
畲族是中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畲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及壯麗多彩的文化。畲族衣飾以質樸大方,適用雅觀著稱,它有着粘稠的民族氣息,畲族衣飾更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現在很少有人再穿民族衣飾,導致民族衣飾逐漸虛弱。現在也有開展些流動呼籲人民珍愛民族衣飾,使它得以傳承。下面就讓我們來領會下異彩紛呈的畲族衣飾文化。
畲族衣飾文化的歷史
畲族衣飾在明清時代,閩,浙,粵,贛等地基真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周傑:《景寧縣誌》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無鞋履”,明萬曆《永春縣誌》卷三,《習慣》,或扎綁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叢談附》,同治六年(1867年)。
“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周傑:《景寧縣誌》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闊領小袖”,魏藍:《畲客習慣》,清光緒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傅恆:《皇清職貢圖》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無纏足之習”,余紹宋:《龍游縣誌》卷二,《地理考5習慣》。
髮式因地域差異,婚嫁與否而差異顯著,或“高髻垂纓”,呂渭英:《侯官縣鄉土志》卷五,《人類》,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斷竹為冠,裹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傑:《景寧縣誌》……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瑤曲》讚歎畲女豐彩:“家家新樣草珠輕,瓔珞妝來別有情。不慣眾人施粉黛,明眸皓齒任天生”,轉引楊瀾:《臨汀匯考》卷三,《習慣考5畲民附》。
畲族衣飾文化的生長
畲族男女衣飾基本類同於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衣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着,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
蒙古族皮革文化,你了解嗎?
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差異略有差異。盛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髮式稱為“鳳頭髻”。盛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門區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盛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
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差異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為“笄”。
畲族衣飾文化的現狀
20世紀80年月以來,在現代化浪潮的襲擊下,畲族人民的審美看法和價值看法都發生了轉變。大多數畲民在一樣平常生涯中都不會穿帶有鮮明民族標識的民族衣飾,取而代之的是各式盛行服裝。只有在畲族旅遊景點或演出舞台及畲族婚嫁慶典上,才氣瞥見畲族人身着民族服裝。
而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畲族人日間都穿畲族服裝,晚上多數又換回時裝。更多時刻,畲族衣飾成為畲族群眾在節日流動或民族旅遊開發中用於接待遊客的禮儀性衣飾。畲族衣飾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發生了搖動,使得畲族衣飾文化走向式微。
您可能也喜歡:
布爾克特畢:哈薩克族鷹舞
赫赫著名的畲族綠曲酒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畲族文化
具民俗的哈尼族怪異飲食文化
達斡爾族沃其拜節三大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