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衣衛的“制服”飛魚服圖片
評劇是我國北方區域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區域盛行很廣,是寬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評劇歷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期的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帶你領會評劇的起源。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
評劇發生於河北東部的灤縣農村,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蓮花落是窮人行乞時的演唱藝術。或說唱祥瑞如意的話,或演唱故事。解放前,灤南縣境內的住民生涯對照貧困,本縣地近京城,受京都影響,縣境乃“文學之邦,士醫生揖讓進退,皆彬彬有禮,重然諾,尚氣節,文字朴茂……”(《灤縣誌。序》),民俗開化,民間文學蓬勃。皮影、大鼓書、秧歌等傳統藝術形式厚實多彩,民歌、民謠、民諺、民間故事也興隆優美。勤勞勇敢的灤南人,依歲時習慣,各村多有唱影、說書、扭秧歌、演大戲的。厚實多彩的文藝流動,使人們心曠神怡,養成了對藝術的興趣。蓮花落作為乞食的藝術,緊迫時尚,從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藝術形式中吸收了許多營養,經由單口對口蓮花落、拆出蓮花落、唐山落子等階段,逐步生長成評劇,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寬大群眾的喜歡。
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看法以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盛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月左右盛行於東北區域,泛起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月以後,評劇演出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泛起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派別。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起訴》、《秦香蓮》等劇目在天下發生很大影響,泛起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着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盛行。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鮐背之年是什麼意思?是長壽老人嗎
名稱由來: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著名天下。“評劇”名稱的由來,說法不盡統一,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着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因那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都會舞台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生事。厥後,時在報界事情的李大釗出頭調整。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樸,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談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
也有看法以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釀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那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生長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命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尚有看法以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由於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接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今後,評劇的名字普遍流傳於天下。
你可能也喜歡:
六弦琴是什麼樂器的別稱,是哪個民族的
異族風情,內蒙古最美的草原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玉器的種類和名稱:每種都夠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