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淺談壯族的起源是怎樣的

羌族特色小吃,獨一無二的美食

  壯族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他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可以說是除漢族外生長的最為壯大的一個民族,他們有着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民族。壯族的生長由來與久,而這些文化也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智慧。那麼,你知道壯族的起源是怎樣的嗎?下面的壯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

壯族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耀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一樣平常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生長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謂)、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親熱的淵源關係。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區域不停的自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區域泛起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

  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增強了對嶺南區域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區域執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著名譽之人為土司治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征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繁重肩負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

盤點中國朝鮮族名人有哪些

  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农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中止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堂運動就起事於這片區域。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戰中做出了重大孝順和偉大犧牲,壯族人民具著名譽的革命傳統。

  壯族主要居於嶺南。嶺南區域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棲身,在先秦時代,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柳江人”和,“甘前人”,來賓市的“麒麟山人”,荔浦縣的“荔浦人”。都安縣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蓮洞人”和“都樂人”桂林市的“寶積岩人”,田東縣的“定模洞人”,靈山縣的“靈山人”等等。這些昔人類所在的區域,正好是壯族先民的流動地域,也是現在壯族的聚居區域。據此部門專家推測壯族為這些昔人類的後裔。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棲身着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着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泛起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

  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由深入考察和舉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平民”、“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后因“僮”字的寄義不夠清晰,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根據周**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確立以原廣西省區域為局限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族名稱雖隨代而異,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甌一甌駱一西甌駱一西甌駱越一烏滸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儂一壯,為一脈相承。

  你可能也喜歡:
  壯族的春節習俗與飲食習慣
  壯族清明節的習俗與習慣習慣
  解惑:吃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民間撒播壯族民歌100首

細數著名的藏族男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