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藝術殿堂的獨山花燈文化
內蒙古大草原的每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敖包,敖包實在就是一樣平常的位於高坡或者丘陵之上的一種類似修建的器械。從遠處看,就犹如一座座尖塔。每個敖包又有屬於自己的名稱,敖包在牧民的心裏就是神像的象徵。
那麼,人人對於敖包有若干領會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祭敖包”習俗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於山頂丘陵之上,一樣平常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狼煙台。最初都以部落為單元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着喇嘛教在蒙古社會流傳,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元,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
關於敖包的種種說法
一、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里一樣平常存放英雄的遺物。
千古古韻的天籟之音-布依小打音樂
二、各部落接觸的時刻,都要全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宅兆籠罩,以作紀念。在耐久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義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佔了這座山頭,也把義士的遺體埋葬在這裏。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佔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着種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祀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三、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四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式,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四、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由於,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五、敖包是部落作為接觸時轉達信息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狼煙台的作用差不多。
隨着改造開放的深入,草原文化迅猛生長。近幾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流動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形式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內在。除了舉行摔跤、賽馬等體育競技流動外,還開展牧民歌詠競賽等文藝流動,使祭敖包流動生長成為內容厚實、具有粘稠民族特色和多民族配合介入的文化體育盛會,為祭敖包流動注入了新的具有傳統文化秘聞的新鮮血液。
您可能也喜歡:
土家族傳統節日:六月六“曬龍袍”
頗具土家族特色的“八寶銅鈴舞”
源遠流長的彝族少女“成人禮”
用喉嚨唱歌的蒙古族藝術:呼麥
布依族的重要節日“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