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布依族傳統節日:三月三

壯族文化:壯族霜降節的由來及簡介

  在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中有一個“三月三”,是陽曆的三月三日,也叫做“祭地蠶”或者“地蠶會”,是布依族文化的一部門。
  那麼,布依族的“三月三”詳細是若何舉行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布依族傳統節日:三月三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節日泉源與流動內容,隨棲身區域差異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由頻頻考察,他以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阻止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式祭把都不靈驗。厥後,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喂地蠶,效果保住了幼苗。這個新聞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往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珍愛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具初三會天,不動上砂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周圍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人們以為,祭了地蠶,既可使它們迷糊,又能封住它們的嘴巴,田裡的禾苗即可免遭蟲害。厥後將三月三定為“歌會節”。

  貴陽南部郊區布依族把“三月三”稱為“仙歌節”。節日內容與烏當區新堡鄉大要相同,但他們是用唱歌的方式來祈求天神免災,這天男女青年上山對歌。傳說誰唱的歌最悅耳,天上的歌仙聽了,便會賜你一副金嗓子。你勞動到那裡,那裡就會聽到金嗓於唱歌,害蟲聽到這聲音就不敢危險莊稼了。

  “三月三”是貴州羅甸縣布依族的“省墓節”。這天以二家或宗族整體到祖宅兆地掛青,殺豬宰雞,鋪排酒席和花糯米飯祭祀。省墓后,人們在墳山上娛樂、狩獵和野餐。羅甸縣南部紅水河一帶,“三月三”又稱“楓恭弘=叶 恭弘節”。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恭弘=叶 恭弘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恭弘=叶 恭弘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恭弘=叶 恭弘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恭弘=叶 恭弘插在頭髻上。

壯族文化:莫一大王節的傳說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恭弘=叶 恭弘、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恭弘=叶 恭弘包着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這天有條狗宴客的習俗。

  貴州安龍縣部漫衍依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人們為阻止山神放出蝗蟲危險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三月三”這天,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鋪排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頭狗,將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收支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職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妖怪怪。各家大門口要設置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將瓦礫石粒向這家衡宇內亂撒,將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妖怪。

  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佳上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口到神壇,將收掃的妖妖怪怪集中鎮壓於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子於神壇處就地聚餐,稱為“陪神用飯”。該縣德卧鎮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三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

  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對換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小來到河畔聽青年們唱山歌,旁觀孩子們競賽划竹排、吊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種食物,供玩耍和加入競賽流動的青少年吃。

  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盛大的游山、對歌和結交流動。周遭幾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加入和鑒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換流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所中大顯身手,憑着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流動確立了戀愛關係。

  您可能也喜歡:
  布依族最盛大的節日:六月六
  藏族的傳統曆法簡介與特點
  藏族文化中一朵美麗的花:藏族民歌
  蒙古族的民間舞蹈:頂碗舞

傳統民族文化:牛魂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