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豐富的彝族風俗與文化
煙盒舞是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蹈,以怪異的舞蹈語彙展現了彝族的歷史觀、道德觀以及頭腦方式,是盛開在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煙盒舞在廣漠空間里放射出耀眼的藝術榮耀,讓更多在差異區域的人們,明白其煙盒舞的藝術魅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煙盒舞吧!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它的泉源傳說紛歧,較為普遍的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着獸皮混到獸群中央。厥後逐漸把這種模擬野獸的動作生長成為舞蹈,於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以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發生於彝族人民的勞動鬥爭生涯。另外聽說煙盒舞最先並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而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厥後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着玩,發出悅耳的聲響,於是就用彈煙盒取代拍手。經由世代相傳,不停厚實,生長成為今天的“煙盒舞”。
彝族年,彝族的傳統節日
煙盒舞的鮮明特色
彝族煙盒舞包羅正弦和雜弦兩部門,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氣概和多種派別,舞蹈套路多達220套,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雜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舊時盛火草煙的圓形木製煙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正弦為“母弦”,雜弦為“子弦”,按老例,必須先跳正弦,然後才氣跳雜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這類舞蹈只有樂器伴奏,不唱。加入人數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達十幾人。每套的命名均憑證動作而來。如“三步弦”就由登步、審問步、蹲步剪子口這三種動作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殼”等十多套合。“歪歪弦”中有雙腳交織,左歪右歪的動作。“斗蹄殼”(即鬥腳舞)是模擬動作斗蹄的動作,跳時加入者須成雙數,兩排對舞。
你可能也喜歡:
民族文化:蒙古族的由來
布依族的“天籟之音”-布依民歌
布依族的主要節日“三月三”
民族文化:東鄉族的起源
壯族文化:螞拐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