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的壯族酒文化
以前的壯族人以狩獵為生,因此壯族的舞蹈和狩獵的關係十分親熱,甚至許多舞蹈動作都是源自於狩獵流動,也有一部門是來自於巫師酬神。
那麼,在壯族文化中,壯族舞蹈文化及傳承與生長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擬,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流動親熱聯繫。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紀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現實是那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名史家黃現璠以為:“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泛起了一個亘古未有的繁榮事態。漢代墓葬出土的實物有銅鼓、銅鐘、羊角鈕鍾,木腔皮鼓、瑟、笛等。
壯族民間其它舞蹈,多模擬勞動動作。據統計,显示勞動和戀愛生涯的舞蹈多達幾十種。着名的有舂堂舞、扁擔舞、蜂鼓舞、採茶舞、戽斗舞、繡球舞、撈蝦舞、桃恭弘=叶 恭弘舞、斑鳩舞等。
壯族醫藥的形成與發展
壯族扁擔舞,又稱壯族打扁擔,盛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陰曆正月月朔至元宵節時代舉行演出,園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演出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雙數,多是婦女。進場演出時,舞者手持扁擔,相向而立,圍着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人人口喊呼,於是上下左右相互襲擊,邊打邊唱邊舞,模擬農事流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織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犬牙交織,動作優美自然,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選加入天下群眾業餘歌舞觀摩大會演出,獲優異獎。扁擔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喜歡,演出娛樂。
壯族撈蝦舞盛行於廣西德保縣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妖冶的春景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畔釣魚的情景。演出的動作是撈、扒;演出的方式是:兩個男青年手拿釣魚竿,背着魚簍,在河畔釣魚。不多時,來了四個女青年,她們手拿撈絞,腰系魚籃,下河撈魚蝦。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覆。在男女一問一答的嘹亮的歌聲中,男女雙方翩翩起舞,隊形轉變三次,對唱三次,排場悠然熱烈。唱的歌,其詞多是談情說愛,喜獲魚蝦豐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間撒播。
翡翠鳥舞撒播於柳州武宣壯族棲身區。道具用竹蔑製成鳥形,外糊綠綢縫以綠絨線作羽毛。當地人喜歡翡翠鳥毛色碧綠,啼聲響亮,性情溫順,視其為祥瑞的象徵。春節時代,一男子扮裴翠鳥,另一人扮老者,率鳥沿問到各家賀年演出祝福。演出時舞者進道具內,兩手分執或勾住鳥頭、眼、嘴、同黨操作桿,鳥頭轉動,眼張合,嘴作響,显示飛翔、覓食、飲水、沐浴、磕睡等親熱、悅耳的動態。舞畢從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願主家人丁興旺。主人酬以酒肉、紅包。演出的技法與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種鳥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壯族人民的智慧與締造。
您可能也喜歡:
傳統民居:苗族吊腳樓
舊文化的變化與新文化的融合:滿族衣飾
八角鼓,滿族的戲曲藝術形式
凝聚人民情懷和智慧的滿族剪紙
壯族黑衣壯傳說及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