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民間工藝美術習俗
中國各族的穆斯林群眾是勤勞善良富、富有締造力的人民,回族人民在中國曆法中有偉大孝順,中國是最早締造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生長有着很大的影響。本期的回族文化帶人人領會曆法的泉源及回族人民在曆法方面的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訂時間順序的規則叫“曆法”。“曆書”是排列年、月、節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在中國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由於它是天子揭曉的,以是又稱“皇曆”。人們憑證地球自轉,發生晝夜交替的徵象形成了“日”的看法;憑證月亮繞地球公轉,發生朔望,形成“月”的看法,憑證地球繞太陽公轉發生的四序交替徵象而形成了“年”的看法。這三個看法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相互自力的。憑證準確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平太陽日,這叫一個回歸年。而從一次新月到接連發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時間距離為29.5306平太陽日,這叫一個朔望月。
以回歸年為單元,在一年中放置若干個整數月,在一個月中又放置若干個整數天的方式和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的方式就叫曆法。曆法問題的龐大性全在於回歸年和朔望月這兩個周期太瑣屑,它們同“日”之間的關係,不像公里同米之間的關係那樣簡樸;而且,它們相互之間也不能通約。以是,曆法總是左支右絀,不能同時協調兩個周期。由於這兩個緣故原由,曆法一樣平常地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偏重協調朔望和歷月關係的叫太陽曆,簡稱陽曆;兼顧朔望月和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叫陰陽曆。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問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爭即是朔望月,歷年應力爭即是回歸年。但由於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以是,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放置,使其平均歷月即是朔望月,或平均歷年即是回歸年。這就是曆法的主要內容。
最早的回族歷算可以追溯到唐朝,據《新唐書》中紀錄:“《九執歷》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古度,無餘分。”這與中國曆法中貯存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收支,憑證實清兩代天學文學家的考證,《九執歷》就是回回曆法。因此可以說,《九執歷》是唐朝來華的穆斯林對中國歷算的首次孝順。
維吾爾族諾魯孜節新的一天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時期,安徽回族馬氏的先祖、天文學家馬依澤應宋朝天子的約請從西域來到中國,編修新曆法以糾正中國原有曆法,並將阿拉伯占星術中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式引進中國天文學,經由兩年多的時間,於963年四月修成《應天歷》。《應天歷》包羅歷經、算經、五更中星曆成、晝夜日收支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這是第一次系統地將阿拉伯曆法引進中國的實驗。
元仁宗皇慶二年,回族各國穆斯林通用的阿拉伯太陰曆,即伊斯蘭教曆在中國穆斯林中撒播通用。在明代,馬沙亦黑與馬哈麻兄弟二人翻譯阿拉伯天文學着作《回回曆法》與《明譯天方書》,這兩部書使阿拉伯的許多天文要領首次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生長發生了主要影響,厥後成為中國天文名着。《回回曆法》中所運用的許多天文数字都有到達了那時天下先進水平,成為明朝天文學的一部主要着作。《回回曆法》的參用達270餘年,這是馬沙亦黑等天文學家對中國曆法的重大孝順。
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國曆法的生長。元朝科學家郭守敬體例《授時歷》時就直接參照了回回曆法並參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國的《積尺諸家歷》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窮曆法段數》7部等眾多的天文曆法資料。為此,後人曾評價說:“郭守敬所憑的實測大部門是回回的遺產,實集中回曆之大成”。正是由於吸收了回放天文學家引進和締造的曆法功效,《授時歷》能夠適用360多年,這其中也包羅着回族天文學家的心血。
20世紀以後,丁子瑜、馬以愚、黃明之、胡繼勒、馬復初、馬堅等回族穆斯林學者又着述了《尋月指南》、《回回曆》、《天方歷源》、《環宇述要》、《伊斯蘭曆源詳解》、《回曆綱要》等眾多的天文曆法着作。這些着作的問世,是新的歷史時期回族穆斯林對中國天文曆法史做出的重大孝順。
你可能也喜歡:
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身手:哭嫁
土家人的傳統節日:牛毛大王節
土家族趕年節,土家族的怪異文化
土家族民歌的活化石:南溪號子
極具特色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築